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Paul 24 Jun at 2:03pm
還記得今年初,我們談論過stirrer的中文叫法,隨後收到很多舊學生的建議,計有「攪攪棍」、「攪拌棒」、「攪攪棒」、「咖啡棍」、「調拌棒」,看來社會大眾當中都有不少語言學家!
Ben 24 Jun at 2:15pm reply
只要有高度的語言自覺(language awareness),人人都能捕捉語言的微妙變化,人人都可以成為語言學家。
Paul 24 Jun at 2:49pm
語言是不斷發展的,這就是語言學有趣的地方,就以stirrer為例,我在快餐店和中大泳池餐廳聽過職員說「攪棍」,心想「攪棍」也許已成為公認的叫法,但上月有學生傳來照片,顯示中大李惠珍樓餐廳將stirrer叫作「攪拌匙」,上星期我在崇基飯堂,看見他們在盛載食具的膠盒上具體地寫出其名稱,例如「飲管」、「粗飲管」、「膠托盤」、「外賣熱飲匙」、「細鋼匙」、「白糖包」,唯獨裝着stirrer的膠盒卻沒有任何中文標示!
Ben 24 Jun at 3:01pm reply
Stirrer的故事還有很多。有天早上,我在維園的小食亭買奶茶,店員伯伯送上奶茶時,指着盛盤對我說:「啲攪棍自己攞啦」。這是我第一次從真實的買賣過程中,聽見店員說出stirrer的中文叫法,當然這個stirrer不是咖啡店的那種,而是長形的小膠匙。「攪棍」是雙音節,沒有三音節「攪攪棍」的兒童或少女色彩,成年人較易說出口。
Paul 24 Jun at 3:24pm
語言的發展和變化,正是它有趣的地方,但身為語文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我可以接受語言的各式變化,但語文教學卻很難完全不對語言的用法訂定標準,以英語為例,當學生問我There is後面是否真的可用複數(plural)名詞,動詞love可否以進行時態(continuous tense)使用,例如I'm loving it,我便很難給予一個簡單直接的答案;語言在現實生活的用法,在教學上不一定得到認同。在中文教學上你有什麼體會?
Ben 24 Jun at 3:49pm reply
對待語言的態度可粗分為權威性(prescriptive)及描述性(descriptive)。教師因工作需要,多採取權威性的態度,依從傳統標準教導學生;但語言學者則多用描述性的態度鋪陳生活語言的多元現象。譬如,老師常提醒我們避免使用歐化句式「這本書的可讀性很高」,而應寫作「這本書很值得一讀」;但有的時候,歐化句式有其實際用途,例如「朝偉的可塑性比劉華高,但比秋生低」,如果不用「可塑性」而硬要寫做「朝偉形象百變」,則恐怕難於在比較句裏比較他們三人了。
Paul 24 Jun at 4:12pm
另一個我常要面對的矛盾,就是中英夾雜(code-mixing),語言學家往往正面看待這現象,但是在教學中,我們如何面對?例如考試前夕,學生在facebook互相鼓勵說add oil,這講法是錯誤抑或是特定社群用語?本地英語教師以粵語閒談時,習慣稱科主任(panel chair或panel head)為panel(粵音pen1 nou2),當他們寫電郵跟我閒談時說My panel observed my lesson yesterday,我應否糾正他們呢?你對中英夾雜有什麼看法?
Ben 24 Jun at 4:27pm reply
以法律系的學生來作個例子吧。他們將來是專業人士,在法庭裏應運用純中文、純英文;在咖啡店與同事討論法律問題可中英夾雜。中英夾雜是一種語言形式,喜歡與否,學生有權選擇,但他們亦需要抱正面的態度看待這種形式,否則,他們如何憑藉下列法庭內的供詞來判斷書寫人的背景呢?請看:「唔好呀~欣宜喊ed都係門面嘢嚟啫」、「未得呀,思考ing」、「等水滾∼紅袍ization」,例子裏,借入的英語是功能性的後綴,-ed是過去式,-ing是現在式,-ization表示轉變成新狀態。
此外,以包容的態度捕捉本土語言也能多了解某些社群的文化。例如:一名國際學生告訴我他初來中大時,問同學跟誰吃午飯,他們說跟「中同」吃,接着他又問其他人同誰吃飯,他們又說跟「中同」吃。國際學生覺得很奇怪,想着究竟「中同」是誰,為何其名氣那麼大而每個人都與他吃飯。最後,國際學生知道「中同」指中學同學。又有一次,本地生碰見國際同學,說他的樣子很Non-Ju,國際學生又很迷惘的想:「non-Ju是否指non-Jew呢?我梗係唔係猶太人啦!」其實,Non-Ju是由Non-JUPAS縮略過來,指由非聯招途徑考進大學的學生。
Paul 24 Jun at 4:53pm
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雖然有人批評香港人中英語文程度日漸低落,但在生活化的語文運用方面,卻不時看到活潑生動和有創意的一面,再加上粵語、英文,和「正規」中文的互動所產生的特定句法和詞彙,香港其實是個研究語言學的好地方,而我們亦要感謝過往幾個月,向我們提供眾多語言實例的朋友哩!
文:歐陽偉豪博士、施敏文博士
■多媒體教室
透過文字及網上短片,淺談生活裏中英雙語的異同。請登入life.mingpao.com/lang_chat.htm
明報影片網另有新片上映:《中文屬主題型語言,英文屬主語型語言 》詳見life.mingpao.com/video07.htm
■中英見面冊作者簡介
歐陽偉豪博士(Ben),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導師,《最緊要正字》主持、《粵講粵法》作者、明報專欄「同你講正音」、「同你講正句」作者。
施敏文博士(Paul),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高級導師,從事英語教師培訓多年,現為英國特許語言學會及英國皇家人文學院院士。
回應 (0)
2022年10月28日 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