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假藥事件令人關注藥物外判生產問題,現時不少知名藥廠為降生產成本,紛紛將生產工序外判,或從外地進口較便宜的製藥原料。香港幾年前也曾發生過有藥廠外判生產的藥物出現問題,造成8人死亡。
2008年,香港歐化藥業生產的痛風藥「別嘌醇」含有毛霉菌,疑致8名癌症病人死亡,揭發藥廠於2007年以每粒藥丸約5仙的超低價,獲得醫院管理局合約,與原廠藥價格相差26倍。知情人士透露,有藥廠為節省成本,將部分生產工序外判內地,甚至有藥廠在內地製藥運至本港包裝,終釀致命事件。
具藥廠證明 當局檢驗不嚴
由於外判藥物及原材料進口時擁有藥廠證明,美國當局往往不會仔細檢驗,令有問題的藥物及材料輕易流入,有不法分子更利用此漏洞製售假藥圖利。外地的「假藥黨」一般先購入藥品的包裝材料,並利用劣質原料、過期藥等自行灌裝,甚至擅加違禁化學成分,其後透過未授權的經銷商或網上賣家出售,醫生和病人無從得知藥物質量。
美國近年曾揭發數宗假藥事件,其中葛蘭素史克藥廠生產的減肥藥Alli及感冒藥特敏福均出現由外國流入的假貨,藥物成分與標示不符。美國輝瑞藥廠發言人更稱,全球至少53個國家有假冒輝瑞藥品出現。
明報記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