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2001年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這顯著地改變了世界。在短短十年間,中國由「陪跑」的經濟體,變成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國,以及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
當然,那時很少人關注到這一重大發展。反而,絕大多數報道,都是關於互聯網泡沫爆破、阿根廷破產,美國企業醜聞,如安然(Enron)、WorldCom(後更名為MCI)等,以及最令人震驚的911恐怖襲擊,以及隨後的反恐戰事。
十年之後,我們再次在這裏:似乎每個人都集中關注歐洲的債務危機以及其影響。然而,這樣專心,投資者卻可能會忽略了,將會在未來十年內成為重要得多的金融力量──「人民幣離岸債券市場」(RMB Offshore Bond Market)的誕生。
事實上,不論在亞洲區還是新興市場的貿易額中,中國現時所佔的比例都愈來愈高。十年前,中國只佔巴西出口額的2%,今天卻是18%,而且還在上升之中。考慮到這一點,中國正愈來愈多在詢問其新興市場的貿易伙伴﹕「為什麼我們之間的貿易要以美元結算?」
西方銀行不可靠 人幣結算有好處
畢竟,若以美元來結算,中國與其新興市場貿易伙伴就是將另一個變數,引入到它們之間不需要那麼複雜的關係之中。若以美元來結算,中國和新興市場貿易伙伴,要倚賴西方銀行為它們的貿易提供美元融資;還要倚賴美國繼續透過其貿易赤字而輸出美元。
事實上,對於中國來說,西方的銀行並不是很可靠的合作伙伴。在2008年和2011年,中國就受過很大的教訓。因此,中國目前正在轉而向韓國、巴西、南非和其他國家說:「讓我們之間的貿易更多由人民幣代替美元來結算。」
典型的答案都是:「為什麼不可以?這可以分散我們的收入來源,使我們的業務較少倚賴西方銀行。但是,若我們要以人民幣進行交易,我們將需要保持一部分儲備為人民幣。而要做到這一點,你便需要讓我們購買一些人民幣資產。」
人民幣要成「可信的貨幣」
因此,就促成了香港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的誕生。
當然,中國若要輕微削弱美元作為貿易結算貨幣的優勢,人民幣一定要被視為一種「可信的貨幣」。或者至少,作為一種比競爭對手更可靠的替代品。這可能有助於解釋中國的時間表。
以人民幣較美元、歐元、英鎊或甚至日圓可信來說(後幾者全部來自患有嚴重貨幣失禁的中央銀行),今天要清除障礙,是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容易。但是,這也意味着,在中國經濟放緩的最初期,中國政府不能走上財政和貨幣刺激的手段。
相反,面對中國經濟增長可能放緩,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央政治局都必須保持勇氣。內地的決策者將不能再倚靠簡單的辦法來對付經濟波動。換句話說,中國領導人將要透過進一步解除管制,而不是刺激經濟,來應付經濟增長放緩。這又帶出了中國在政策制定方面的特色:中國的領導人每天早上醒來,就是琢磨如何令中國回復世界最大經濟體和地區超級強國的地位(其他國家的領導人很少會胸懷這種想法)。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鄧小平之後的一批中國決策者都遵循其模式,一直以犧牲一些掌控經濟的元素,來換取更快的經濟增長和國內更大的繁榮。今天,中國正在迅速到達一個十字路口,即政府將需要放棄一些金融業的控制,以換取較快的增長(以及讓國際力量到來)。
債市規模雖小 未來或舉足輕重
基於以上所有原因,因此,我傾向認為,建立「人民幣離岸債券市場」,是一件意義比一般人理解要大得多的事件。或者,用另一種方式來說,其意義可媲美20世紀80年代初,Michael Milken創造了垃圾債券市場,徹底改變金融世界那樣。在當時,Milken需要有令人印象深刻和富有遠見的想像能力,透過改變公司為發展而融資的方式,以及向較小和快速成長的公司開放企業債券市場,釋放出一波併購潮,引發了私募基金行業誕生,基本上顛覆了投資銀行界。
30年後,再一次,我們正在目睹一個新的債券市場誕生,這次是在香港。有趣的是,就像20世紀80年代初,太少人願意花時間去理解這一重大事件縱橫交錯的後果。
我不會假裝知道這個新債券市場的所有可能後果,但我絕對相信,留意這個新債市的發展,將會對了解明天的世界相當重要。我知道,「人民幣離岸債券市場」現時只是一個很小的市場,但Michael Milken的垃圾債券市場最初何嘗不是?它在短短10年間,就由零開始,發展到1500億美元的規模!
Pierre Gave
GaveKal亞洲區 研究部主管
當然,那時很少人關注到這一重大發展。反而,絕大多數報道,都是關於互聯網泡沫爆破、阿根廷破產,美國企業醜聞,如安然(Enron)、WorldCom(後更名為MCI)等,以及最令人震驚的911恐怖襲擊,以及隨後的反恐戰事。
十年之後,我們再次在這裏:似乎每個人都集中關注歐洲的債務危機以及其影響。然而,這樣專心,投資者卻可能會忽略了,將會在未來十年內成為重要得多的金融力量──「人民幣離岸債券市場」(RMB Offshore Bond Market)的誕生。
事實上,不論在亞洲區還是新興市場的貿易額中,中國現時所佔的比例都愈來愈高。十年前,中國只佔巴西出口額的2%,今天卻是18%,而且還在上升之中。考慮到這一點,中國正愈來愈多在詢問其新興市場的貿易伙伴﹕「為什麼我們之間的貿易要以美元結算?」
西方銀行不可靠 人幣結算有好處
畢竟,若以美元來結算,中國與其新興市場貿易伙伴就是將另一個變數,引入到它們之間不需要那麼複雜的關係之中。若以美元來結算,中國和新興市場貿易伙伴,要倚賴西方銀行為它們的貿易提供美元融資;還要倚賴美國繼續透過其貿易赤字而輸出美元。
事實上,對於中國來說,西方的銀行並不是很可靠的合作伙伴。在2008年和2011年,中國就受過很大的教訓。因此,中國目前正在轉而向韓國、巴西、南非和其他國家說:「讓我們之間的貿易更多由人民幣代替美元來結算。」
典型的答案都是:「為什麼不可以?這可以分散我們的收入來源,使我們的業務較少倚賴西方銀行。但是,若我們要以人民幣進行交易,我們將需要保持一部分儲備為人民幣。而要做到這一點,你便需要讓我們購買一些人民幣資產。」
人民幣要成「可信的貨幣」
因此,就促成了香港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的誕生。
當然,中國若要輕微削弱美元作為貿易結算貨幣的優勢,人民幣一定要被視為一種「可信的貨幣」。或者至少,作為一種比競爭對手更可靠的替代品。這可能有助於解釋中國的時間表。
以人民幣較美元、歐元、英鎊或甚至日圓可信來說(後幾者全部來自患有嚴重貨幣失禁的中央銀行),今天要清除障礙,是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容易。但是,這也意味着,在中國經濟放緩的最初期,中國政府不能走上財政和貨幣刺激的手段。
相反,面對中國經濟增長可能放緩,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央政治局都必須保持勇氣。內地的決策者將不能再倚靠簡單的辦法來對付經濟波動。換句話說,中國領導人將要透過進一步解除管制,而不是刺激經濟,來應付經濟增長放緩。這又帶出了中國在政策制定方面的特色:中國的領導人每天早上醒來,就是琢磨如何令中國回復世界最大經濟體和地區超級強國的地位(其他國家的領導人很少會胸懷這種想法)。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鄧小平之後的一批中國決策者都遵循其模式,一直以犧牲一些掌控經濟的元素,來換取更快的經濟增長和國內更大的繁榮。今天,中國正在迅速到達一個十字路口,即政府將需要放棄一些金融業的控制,以換取較快的增長(以及讓國際力量到來)。
債市規模雖小 未來或舉足輕重
基於以上所有原因,因此,我傾向認為,建立「人民幣離岸債券市場」,是一件意義比一般人理解要大得多的事件。或者,用另一種方式來說,其意義可媲美20世紀80年代初,Michael Milken創造了垃圾債券市場,徹底改變金融世界那樣。在當時,Milken需要有令人印象深刻和富有遠見的想像能力,透過改變公司為發展而融資的方式,以及向較小和快速成長的公司開放企業債券市場,釋放出一波併購潮,引發了私募基金行業誕生,基本上顛覆了投資銀行界。
30年後,再一次,我們正在目睹一個新的債券市場誕生,這次是在香港。有趣的是,就像20世紀80年代初,太少人願意花時間去理解這一重大事件縱橫交錯的後果。
我不會假裝知道這個新債券市場的所有可能後果,但我絕對相信,留意這個新債市的發展,將會對了解明天的世界相當重要。我知道,「人民幣離岸債券市場」現時只是一個很小的市場,但Michael Milken的垃圾債券市場最初何嘗不是?它在短短10年間,就由零開始,發展到1500億美元的規模!
Pierre Gave
GaveKal亞洲區 研究部主管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