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最難對付叛軍」 礙緬融入國際長青網文章

2012年02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2月09日 06:35
2012年02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珍氏雜誌》曾形容,克欽獨立軍是「緬甸最難對付的一支叛軍」,緬甸政府首席談判代表昂當(Aung Thang)估計,至少3年才能實現克欽邦和平。由於歐美都以緬甸政府與少數族裔武裝組織達成和議,作為取消制裁的條件之一,近月緬軍與克欽獨立軍的新一輪戰鬥,將為緬甸融入國際社會蒙上陰影。


解除制裁條件 停火最難

民族衝突一直是緬甸棘手的問題,全國5700萬人口有135個民族,二戰前屬英印度殖民區管理,英方一邊從印度派南亞裔軍隊駐守,一邊採取分而治之策略,行政上則吸納部落領袖作間接統治,令部族勢力坐大。戰後昂山將軍等為爭取獨立,建立統一國家,1947年與撣族、克欽族、欽族等達成《彬龍協議》,各族答應在平等基礎上,把各自領土與緬甸本部合併,組成緬甸聯邦共和國,而作為合作條件,各少數民族可享高度自治,協議還允許撣邦和克耶邦等地區在緬甸獨立10年後,重新選擇是否留在聯邦內。


然而在1948年緬甸獨立後,緬甸政府與各族對協議解讀意見分歧,多個民族武裝組織就自治權等問題,與緬軍爆發數十年武裝衝突。緬甸新政府自去年3月成立後,與獨立武裝組織重啟談判,相繼與撣邦、克倫民族聯盟等達成停火,但緬軍與這些少數部族仍有零星戰鬥,另政府與克欽獨立軍的談判,也未獲進展。即使成功達成和議,如何有效收編數以萬計民族武裝,仍是棘手難題,多股少數部族勢力,都想擁兵自重。緬甸反對派網站直言,西方給緬甸設定的解除制裁條件,已有兩個基本滿足,一是釋放政治犯,二是允許昂山素姬重返政壇,但與少數族裔停火卻是最難實現的。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