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上海札記﹕外灘邊的夜香族長青網文章

2012年02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2月06日 06:35
2012年02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說起上海從1920年代以來輝煌的象徵,外灘和南京路絕對是不二之選,因為其持久的繁華,老上海人稱之為「上隻角」。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這片地區如今仍有許多屋中沒有廁所的舊式民居,居民不得不每天倒「夜香」。據當地傳媒報道,外灘所在的黄浦區,至今仍有8萬户居民使用老式馬桶,區內還有265個倒糞站。


「一邊是高樓大厦,一邊是危棚簡屋」,這是對外灘邊夜香居民的真實寫照。但上海從1980至1990年代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舊區改造,一批批棚户區被高樓建築取代。不過從「夜香」數據就可看出,近年改造速度出現放緩:1992年至2007年的15年間,黄浦區倒糞站的數量約下降50%,平均每年減少約22座;而從2007年至今4年多裏只減少了36座。究其原因,還是一個「錢」字在作怪。


錢作怪拖慢舊區改造

里弄的居民一邊對倒夜香的生活叫苦不迭,一邊卻對拆遷補償獅子大開口;而政府希望透過舊區改造收回土地,拍賣出去,獲得改善民生的資金;發展商則希望透過舊區改造發展商業地產項目,從中掙大錢。


由於各方需求不同,導致對繁華地段老城的改造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周邊地價愈來愈高,居民對補償款的需求也水漲船高;發展商投入成本也不得不隨着補償款需求變動而調整,打擊其開發意願;政府找不到土地商業化的承接者,所謂改造舊區也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民官商三方各為己利

要破解難題,就必須做到「去利益化」。政府不應指望靠舊區改造賣「熟地」掙錢,同時必須為居民提供回遷原址的機會,打消居民因居住地變動而提出高昂補償的可能;居民也不應期盼一次過拿到高昂補償,若要入住原址修繕後的住房,還應自付部分修繕費用;發展商也應放棄對舊區商業開發的念頭,僅掙取房屋改造承建費。不過,這個方案看來近乎癡人說夢,畢竟「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高健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