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謹慎背後存憂 默克爾勸募無果長青網文章

2012年02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2月06日 06:35
2012年02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德國總理默克爾返回歐洲,2月6日,將立即與法國薩爾科齊政府舉行會晤,但她似未能給薩爾科齊帶來歐洲等待的「好消息」。


作為德國總理,這是一次成功之旅,中德兩個製造業大國相互欣賞,投資領域也談得頗為投契;但對於望斷愁腸的歐洲來說,這位歐洲「最有影響力的女人」,只是又一次沒有結果的勸募行。


中國「謹慎」背後有擔心

默克爾訪華之前,分析家預期她能從中國帶回「具體的承諾」,而不僅是「建立信任」。但中國的答案仍然曖昧而矜持。


對於中國更多參與解決歐債的期待,溫家寶與默克爾會面後,回應所用的詞是「研究和評估」。


對此歐洲媒體直言,「並不是希望的答案」。路透社指北京仍不願對歐洲作出具體承諾。法新社則直接指出中國態度「謹慎」背後的擔心:在歐洲,最近一波中國公司和政府支持的資金投資正受到「關注」,不少聲音大喊「這會使北京對掙扎中的歐洲經濟產生太大影響」。最近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已同意支付3.87億歐元,購買債務纏身的葡國電網公司25%股權。歐洲分析家開始用「抄底」來定義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和收購。


德國「務實」對正中國脾胃

對德國而言,中國表態似可理解。德國不久前在達沃斯論壇上說:「我們不想在我們無法做到的事情上做出承諾。 」


在援歐方面,德國訴求與其他歐洲國家明顯不同:法國等國家都明確提出「購買歐洲國家債券」,而默克爾更重視「投資」,借中國市場帶動歐洲經濟發展,這更加務實。此次德國帶來的企業代表團,也傳遞了強烈的「合作信號」,因此默克爾樂觀地預測,到2050年中國將會成為德國在歐元區以外最大的貿易伙伴。


「外援」傲慢歐洲有「內壓」

中國態度矜持的另一個原因,是歐洲一邊「求援」,一邊仍態度傲慢,這在中國民間產生不少反彈,讓「外援」有「內壓」。


經濟纏綿病榻的歐洲,至今絕口不提任何承諾。此前,歐洲一家金融機構總裁到華求援,就曾強調中國政府不能附加任何條件,更對媒體稱:別指望歐洲因中國慷慨施援,而在中國與歐盟就市場經濟地位談判和撤銷軍事禁令方面得到任何好處。


這種「無條件的付出」,讓中國難以下嚥。且有民眾對政府慷慨向外解囊頗有怨言,加上政治生態微妙,自然是少動作、多觀望。


此次默克爾訪華,「政冷經熱」也並未改變。默克爾在社科院演講中,不忘強調與中國在人權、知識產權、伊朗石油禁運以及敘利亞衝突中的行動等問題上存在的分歧。在伊朗問題上,大部分歐洲媒體也將中國的表態解釋為「默克爾受到拒絕」。


馮其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