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社會福利署綜援審批標準時被詬病,社署社會保障科工會早前委託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進行問卷調查,逾七成受訪員工認為社署的審批援助金工作指引不切實際。曾有「雙非」兒童按指引不獲獨立審批資產,但事件經傳媒曝光後,高層反批評前線員工未有行使酌情權,員工直言無所適從。逾九成受訪員工亦指內部出現欺善怕惡文化,惡人往往較易獲批綜援。
社會保障科負責審批綜援、生果金、意外傷亡援助等,現時職系編制共1124人。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早前受華員會社會保障助理分會委託進行調查,收回521份有效問卷。調查顯示,每名社會保障部前線員工每天8小時工時內,平均面見9名市民及作18個電話接觸,加上撰寫報告、家訪等,工作量不勝負荷,致服務質素受影響,四成員工更出現情緒問題(見另稿)。
與此同時,71%受訪員工認為工作指引不切實際、55%認為無法完全跟隨部門指引做事。審批社會保障本應一視同仁,但90%受訪者認為各辦事處對工作指引有不同演繹,亦有81%受訪者指行使酌情權指引不清晰。
促增審批準則透明度
華員會社會保障助理分會主席陳振華批評,社署指引不清晰,令前線員工無所適從。他舉例,年前曾有雙非兒童受託管於香港親屬家中長住,親屬要求社署獨立審批兒童資產,但按照指引,同住者資產必須一併納入計算。但該親屬向傳媒及議員投訴後,前線員工反被上司批評。雖然最後獲時任社署署長余志穩一錘定音不予獨立審批,但陳振華指此事僅為冰山一角,「夠惡就是特殊理由,他拿傳媒、議員卡片來會寫上去(報告),如果只是我覺得他很慘,報告上去(行使酌情權)是不行的」。
社署:會聽取員工意見
另外,即使社署社工亦無法得知社會保障科工作指引內容,調查顯示,51%受訪者認為社署應增加申請及審批準則的透明度;68%認為應向社署工作伙伴公開工作指引。負責調查的理大社科系講師張超雄表示,連社署社工亦無權參閱審批綜援的內部指引,或會影響社工評估,令個案未能成功取得綜援。
社署發言人表示,社署會聽取員工意見,因應情况更新《社會保障工作程序手冊》。至於酌情權方面,除指引外,社署亦提供典型個案例子供員工參考,確保行使酌情權的一致性。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