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地監局行政總裁余呂杏茜﹕長青網文章

2012年01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1月26日 09:35
2012年01月26日 09: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外圍經濟不穩導致香港金融市場波動,加上政府的額外印花稅等打壓樓市措施,去年樓宇交投急劇萎縮,代理生意也大縮水,收入大減(圖),紛紛叫苦連天,市場更預期新春後會出現代理裁員潮。
地產代理監管局(EAA)行政總裁余呂杏茜接受訪問時表示,據她了解,每年總有幾十名代理破產,地監局也不時舉辦理財講座,讓代理明白花無百日紅,需積穀防飢,並指其實地監局的財務狀况與代理業息息相關,收入受持牌人數量的增減而波動,在淡市下,地監局也有陷入「財困」的危機,如持牌人數較現時跌一成,當局已隨時要「見紅」。
近月二手住宅買賣處冰封狀態,代理收入堪憂,地監局同樣面對財困危機。余太表示,當局曾進行壓力測試,預測持牌人數跌一成至三成對該局財政情况的影響,「以我哋每年平均使費嚟講,就算跌一成都一定會見紅」。
曾減免半年牌費 花光9年儲備
余太指出,地監局並非運用公帑支持營運,逾九成收入是來自地產代理的牌費,因此十分強調「小心謹慎理財」,每年財政預算都非常審慎,每當有盈餘,便會將資金撥入儲備以備不時之需。對於市場提出減免牌費助代理渡難關,余太指2008年曾減免半年牌費,付出3000多萬元代價,一下子花光9年的儲備基金,現時該局的財務狀况亦充滿隱憂,若輕率減免牌費,出現入不敷出,便容易影響翌年工作,所以「(牌費)減免空間小之又小,否則會處危險局面」。
由於地監局屬於公職機構,進行每項投資活動前也要先諮詢財政司長,以往縱使出現盈餘,也只可參與中等風險以下的投資。面對收入不穩定,地監局也有想辦法以增加財富,余太指董事局一直有自置物業的想法,因為擁有全資物業,能避免租金變動帶來更大的財務壓力,但現時只有2000多萬儲備可作置業之用,未能負擔購買適合的物業,因此只能把儲備作定期存款收取低息。
坊間有意見提出,在牌費以外,也可仿效旅客報團時,在團費抽取部分印花稅作賠償基金的做法,在買賣合約抽取額外印花稅作地監局開支,可減低代理牌費的負擔,同時也合乎保障消費者用者自付的原則。余太回應說,「有其他穩定收入,自然比望天打卦好」,然而,印花稅收入受買賣成交多寡影響,同樣存在波動性,加上任何收費改動也要涉及更改法律,因此要社會達成共識需要很長時間,非一朝一夕可變更。
代理不滿投訴 可向運房局上訴
監管是地監局的首項使命,余太強調該局公正公平,「無心打壓,要睇證據」,不會偏幫市民或代理。余太稱,「每年大約600幾宗投訴,真係成立嘅案件只係三分之一」,需要向市民負責之餘,也要看每個投訴的證據是否成立,再決定跟進與否。代理亦上訴有門,如果不服聆訊裁決,他們可根據《地產代理條例》,向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屬下的小組上訴,委任來自不同背景的社區人士作判決,如去年便有62宗上訴個案, 44宗被裁定維持原判。
作為監管機構,成立15周年的地監局今年的大計是首要加強規管,提升地產代理專業水平。余太稱,代理的專業操守非常重要,「關乎一般市民重大嘅投資重要,如果唔專業,會為他人造成好大損失」,提升代理服務質素「係整體大勢所趨,市民嘅要求好高,由不違法去到高水平仲有空間去改善」,因此地監局今年會與廉政公署(ICAC)合作,參考皇家特許測量師協會提出適合香港的規管建議。
除了代理,地監局亦擔起教育消費者之責任,每年平均75%的投訴是有關二手物業交易,由於不少市民對現時買賣法規認識不足,因此當局印製小冊子,將二手買賣常見的問題及代理之責任列出,好讓一般市民更認識最新的買賣條款。近年內地資金不斷湧入樓市,因此教育消費者一環不僅用於本港市民,「從平日的觀察,內地客依賴代理多啲,尤其係一手」,由於兩地制度不同,立法可保障內地消費者之餘,也能確保香港的口碑。
明報記者 鄒凱婷、陸振球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