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踏入2012年,環球股市似乎敗部復活。多數股市在過去兩周錄得升幅,金磚四國股市平均升了5%,美國道指升了1.67%,標普500則升了2.5%,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是升了4.05%。如果把這些回報化為年率,那就不得了。坊間又見談論1月效應(January Effect)的報道,說1月市升意味着2012年會不錯。
所謂1月效應,其實是有兩種效應。「正宗」的1月效應,是指股市在1月易升難跌,而且是小型股漲幅大過藍籌股。這個1月效應,是美國經濟學家兼投資銀行家Sidney B. Wachtel在他的1942年文章提出,引起投資者廣泛關注。1月效應原因眾說紛紜,有研究認為是美國的入息稅計算方法,驅使投資者在12月時沽掉虧蝕的股票,以減少投資所賺的金額,從而降低應繳稅款;也有研究認為是投資者年尾拿了花紅,有錢身痕入市買貨;另有研究說是很多公司在1月份公告全年業績,市場信息突然大增,自然對股票需求大增;還有說法是機構投資者習慣在年初調整投資組合的資產分配。各個解釋都有它的不足之處,因此1月效應的根由依然不清不楚。近年不少學者重訪1月效應的研究,以更嚴謹的分析模型測試,多發覺1月效應不明顯,而且在美國以外的市場多數沒有這個現象。
美國以外市場 多數沒1月效應
第二種香港媒體說的1月效應,是叫1月溫度計(January Barometer)或另類1月效應(Other January Effect, OJE)。這個1月溫度計是說1月份的股市表現可以預測整年表現,1月市升則全年市升,反之亦然。1月溫度計是美國人Yale Hirsch在1972年提出。Hirsch的1月溫度計,是以標普500指數來分析。Hirsch在他編著的刊物2008 Stock Trader's Almanac 還更新他的統計,從1950年到2006年這57年間,1月溫度計只錯了5次(年回報率偏差在5%以內的不算),預測準線度高達91.2%。如果把年回報率偏差在5%以內的也算上,則有14年是預測錯了,預測準繩度仍然高達75.4%。Yale Hirsch 解釋,不少政治活動是在1月份開始,投資者對這些政治活動的信心,也就在1月份馬上反映出來。
去年1月升全年跌20%
Yale Hirsch不是學者,他的發現自然遭受學術界的質疑。但學者的研究結果沒有統一結論。有些研究(例如Cooper, McConnell 及 Ovtchinnikov 的2006年論文)是支援1月溫度計的預測能力,有些(例如Sullivan, Timmermann 及White 的2001年論文)則認為所謂1月溫度計只是資料操弄偏誤(data snooping bias)的結果。資料操弄偏誤是說研究的樣本不足,測試統計命題時可能就會過關,但其實只是巧合,不是必然關係。這就像我們在觀察賭場「開大、開細」多回,發現開大之後會連開多次大、開小之後會連開多次小,便認為開大、細是有迹可尋。
1月溫度計在香港是否適應,似乎還沒有人研究。但畢竟資料不多,只有40多個1月資料,做不了嚴謹的統計分析。如果我們不善忘,香港股市在去年1月升了,但整年回報不如意,跌了兩成多。對1月溫度計效應,不宜盲目相信。
陳茂峰博士
CFA,CFPCM
御峰理財董事總經理
mfchan@nobleapex.com
所謂1月效應,其實是有兩種效應。「正宗」的1月效應,是指股市在1月易升難跌,而且是小型股漲幅大過藍籌股。這個1月效應,是美國經濟學家兼投資銀行家Sidney B. Wachtel在他的1942年文章提出,引起投資者廣泛關注。1月效應原因眾說紛紜,有研究認為是美國的入息稅計算方法,驅使投資者在12月時沽掉虧蝕的股票,以減少投資所賺的金額,從而降低應繳稅款;也有研究認為是投資者年尾拿了花紅,有錢身痕入市買貨;另有研究說是很多公司在1月份公告全年業績,市場信息突然大增,自然對股票需求大增;還有說法是機構投資者習慣在年初調整投資組合的資產分配。各個解釋都有它的不足之處,因此1月效應的根由依然不清不楚。近年不少學者重訪1月效應的研究,以更嚴謹的分析模型測試,多發覺1月效應不明顯,而且在美國以外的市場多數沒有這個現象。
美國以外市場 多數沒1月效應
第二種香港媒體說的1月效應,是叫1月溫度計(January Barometer)或另類1月效應(Other January Effect, OJE)。這個1月溫度計是說1月份的股市表現可以預測整年表現,1月市升則全年市升,反之亦然。1月溫度計是美國人Yale Hirsch在1972年提出。Hirsch的1月溫度計,是以標普500指數來分析。Hirsch在他編著的刊物2008 Stock Trader's Almanac 還更新他的統計,從1950年到2006年這57年間,1月溫度計只錯了5次(年回報率偏差在5%以內的不算),預測準線度高達91.2%。如果把年回報率偏差在5%以內的也算上,則有14年是預測錯了,預測準繩度仍然高達75.4%。Yale Hirsch 解釋,不少政治活動是在1月份開始,投資者對這些政治活動的信心,也就在1月份馬上反映出來。
去年1月升全年跌20%
Yale Hirsch不是學者,他的發現自然遭受學術界的質疑。但學者的研究結果沒有統一結論。有些研究(例如Cooper, McConnell 及 Ovtchinnikov 的2006年論文)是支援1月溫度計的預測能力,有些(例如Sullivan, Timmermann 及White 的2001年論文)則認為所謂1月溫度計只是資料操弄偏誤(data snooping bias)的結果。資料操弄偏誤是說研究的樣本不足,測試統計命題時可能就會過關,但其實只是巧合,不是必然關係。這就像我們在觀察賭場「開大、開細」多回,發現開大之後會連開多次大、開小之後會連開多次小,便認為開大、細是有迹可尋。
1月溫度計在香港是否適應,似乎還沒有人研究。但畢竟資料不多,只有40多個1月資料,做不了嚴謹的統計分析。如果我們不善忘,香港股市在去年1月升了,但整年回報不如意,跌了兩成多。對1月溫度計效應,不宜盲目相信。
陳茂峰博士
CFA,CFPCM
御峰理財董事總經理
mfchan@nobleapex.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