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娛.文.樂】陳偉霆的先天語言缺陷長青網文章

2019年06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6月09日 06:35
2019年06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娛樂
詳情#
【蘋果日報】當陳偉霆賣廣告說英文而被笑「港式」之後,我想起連詩雅說英文而被指偽裝「ABC」,都是批評。記得謝安琪多次接受英語訪問,被網民大讚英文動聽,然而我發現她過多用上「Actually(事實上)」一詞,有時沒有必要,但我們作為不慣說英語的香港人,始終有點詞窮,而偶有把單字濫用得如助語詞。
我不是語言專家,也不是批評謝安琪,而是多想為甚麼她會被讚,反而陳偉霆和連詩雅就被彈。理所當然答案,有說前者較受歡迎,而後兩者就未必得人心吧。然而這個答案太簡單,因為當中可見,是那種半鹹不淡的語言操作,本身就是港式娛樂特質。
記得周潤發98年進軍荷李活的首部電影《血仍未冷》,戲中僅十數對白,作為主角的確太少,但都是英語;當年看發哥在外國接受訪問,卻是全程英語對答如流,而他返回香港謝票時,更有中學教師問如何學英語,才可如此突飛猛進。發哥解畫,是發嫂一直從旁指導,更刻意把英文念得有美國口音,才可配合電影角色。
發哥解畫啟示在哪?是口音,即那本來不可說得上是純正英式的英文,在美國就是故作美式口音的演出;發哥後來演《再戰邊緣》,刻意把戲中英文說得比紐約華僑更標準,正是為演好美國戲,倒沒有人笑過他──當然他再演《安娜與國王》的暹羅國王要說泰文,被觀眾笑他用拼音硬念而故作流利就是後話。不過發哥的英語示範,證明被讚被彈,雖說與藝人受歡迎與否有關,但更不能否認,外語要由香港演員說出來,根本就會有口音的混雜性,遑論那是港式、美式抑或「偽裝美式」。
然香港觀眾以至娛圈或都是「崇美」的多,所以九十年代起本地電影忽然真的多了不少ABC,比如王敏德、吳彥祖、Maggie Q、安志杰、Jessica C……還未計說不準廣東話的葉芳華、金城武等混血兒,讓觀眾更入信於多元化角色,卻不會笑他們口音不純。是故語言的表達,於藝人而言,說不準廣東話未必是醜事(金剛更常作自嘲);反而多了美式口音,混在港式對白,卻是「異國風情」。
反過來,香港演員說不好英語的,會被笑;而說上了美式英語的,又隨時惹人說是偽裝。今日藝人要面向大中華市場,像古天樂般勉力要說普通話的,更大有人在。可想而知,香港藝人根本就在混雜的語言操作裏,難免不中不西兩面為難,但其實都是一般香港人先天文化語境的「缺陷」。以此觀之,陳偉霆、連詩雅與謝安琪其實都是同一類人,只差在我們如何理解這種語言偏見,並以此作為對藝人的喜惡投射罷了。
撰文:陳嘉銘
娛.文.樂
陳嘉銘,以文字品評娛樂,用筆桿敲擊文化。在大學教授電視電影,於生活敬愛動物生靈。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