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娛.文.樂】移植阿信精神長青網文章

2018年08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8月28日 18:18
2018年08月28日 18:18
新聞類別
娛樂
詳情#
【蘋果日報】當零食店創辦人林偉駿逝世,媒介與坊間再三提及店舖名字由來,說1983和84年日劇《阿信的故事》感動了他,教他為着「阿信精神」,以店為名,謹記「成功只有靠一雙手」。
那是當年翁倩玉所唱的主題曲歌詞,跨代共知,因為劇集影響甚大,由當年大台《歡樂今宵》短播,見受歡迎而搬到《婦女新姿》長播;後來亞視有見劇集聲勢,買了版權如同與大台「合力」接續播放,蔚為奇觀。劇集在九十年代重播,又在2013年拍成電影,近年又在收費電視播出,永恒不滅。我最記得幼年阿信跪地昂首用毛巾抹地的畫面,儼然是「命運是對手永不低頭」。
又是主題曲歌詞!但值得深思,是不少香港人如林偉駿都在說學習和表現「阿信精神」,其實在說甚麼?而它與「香港精神」又有何干?
平民女性顛覆
阿信努力當然值得學習,然而她作為改編自日本八佰伴百貨創辦人的故事,是三、四十年代以平民女性為藍本的奮鬥心迹;編劇橋田壽賀子與主角皆為女性,就更顯得故事與男性主導的日本戰時想像背道而馳,意在營造在日本官方話語權以外的反思,也表現平民日常與女性角色。而劇集更推前至人物幼時經歷,再長大成人邁向中老年,更是日式庶民劇轉化為現代日劇的設計,讓國民由一、二戰想像,到戰敗掙扎,再有經濟與科技成就,而看到自身國家由動盪到穩定的奮鬥與感動。
由此可見「阿信精神」,非為官方軍國精神,卻是平民女性顛覆,與主流國家意識相違背的故事——雖然背後都是歌頌日本成就;但那再三被強調的「雙手」,不單是抹地記憶,而是牽涉性別,甚至還有不容於主流政治的抗爭象徵。
然而香港人直接移植「阿信精神」,以為那等同「獅子山下」的發迹故事,說大家靠雙手,打出八十年代的經濟成就——不過香港的七、八十年代發迹,無論是前述林先生辦過電子廠抑或任何人搞過的工商業,都是順着當年殖民政府的勢頭,以經濟發展意識維穩,要人順勢而為,相信努力必有所成,催化社會穩定。當然那年代人人辛勞,但他們的血汗,與阿信的逆勢而行,是兩碼子事。
畢竟香港人愛日本流行文化,無可厚非把日劇移植;是故九十年代的《戀愛世紀》或《悠長假期》可見日本新生代狀況,來到香港或只餘日劇愛情感覺;至於有說要在香港重拍的《同一屋簷下》,就更可能無關日本了。
說到底,日劇滲透香港,已不如二、三十年前強勢,可由本地任意移植挪用,畢竟今日已是內地延禧和如懿的強勢攻略,古裝為上,女主角雖有委曲奮鬥,卻與香港格格不入。是故數十載僅有阿信精神,仍被香港人掛在口邊,恍如變成本土意識——雖然那打動人的雙手,其實另有深意。
撰文:陳嘉銘
本欄逢周二刊登
【娛.文.樂】
陳嘉銘,以文字品評娛樂,用筆桿敲擊文化。在大學教授電視電影,於生活敬愛動物生靈。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