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娛樂
詳情#
【蘋果日報】下筆沉重,因為她過身。也不用再說如何離世,因為傳媒說得夠多,新聞畫面亦縈繞腦海;我更怕自己文字如同消費藝人生死,搬弄歌迷悲痛。
然而,學術分析,倒在乎藝人性命,更在意傳媒如何處理離世說法;因為說法偶有荒誕,更見矛盾。
盧凱彤難免在矛盾下被演繹,因為她不算主流商業歌手,就不必然為普遍認識的「公眾人物」──矛盾在於,既為公眾,卻非普及,而她的離世,可能對不少人來說,亦是「僅被聽過名字的人」,成了新聞頭條!而既然她從來少為鎂光燈焦點,媒介要演繹她的故事,就惟靠簡化說法,以求最快呈現生平。
藝人心迹
畢竟,她不是張國榮──那年代仍有「巨星」之說而被聚焦,遑論生死,都是新聞。盧凱彤身故消息弔詭,是因為主流媒體如大台午間新聞,竟沒有即時報道(中資報紙更隻字不提);甚至有電台人更覺消息被上司冷處理,卻在網上媒體及報紙說得多了,才被指示要以「特輯」重溫她的音樂。當然,我們可以說主流電視、電台不成氣候,惟有網上資訊才是日常,但無可否認,是有媒體淡化了盧凱彤。
淡化理由很多,心水清者已知一二。然而又因為那種「本來淡化」,卻「忽然關心」的矛盾處理,令不少媒體僅能以三個大方向說她的離世:一.自殺;二.鬱躁症,治癒中;三.同性戀,有妻子;當然也有她的生前音樂路與身後事安排。可是正正因為本不聚焦,卻又突然放大,很多時就只能是戲劇性描繪,甚或刻意製造歌頌式想像,令盧凱彤成了「鬥士」──「對抗/戰勝病魔」、「勇敢/剃頭出櫃」……都是二元對立說法,似要把她放在為身體與社會不容的對立面,浪漫化而亦同時平面化了,本為錯綜複雜的藝人心迹。
「香港之光」
更弔詭之處,是有媒體以「音樂之路」一說,簡列她的出道與作品,卻只如清單式紀錄;亦有媒體以「香港之光」一語,包裝她的「艱難」音樂事業與特立獨行,情況有如2003年梅艷芳離世後被稱為「香港女兒」──梅姐當然因長期被媒體探照,以及她一直走在流行文化前線而被稱頌得理所當然;然而如果盧凱彤從來不是鎂光燈的對象,更有媒體根本刻意避開她的身影,那又何來「香港之光」?那是突然發現良心藝人的事後孔明,抑或借題發揮的搬弄光環?
歐美學院的名人與藝人研究,由戴安娜到Michael Jackson,都揭露出太多媒介戲劇性說法,見慣不怪,是巨星如此,難免落在盧凱彤不算普及的身影,而更見荒誕。不過我傷心,是因為多次看到那個跑馬地天台,再想到她踏足過的音樂會舞台……反差極甚,以見那不單是藝人孤獨的死與生,卻還有媒介矛盾的冷與熱。如果媒介充斥矛盾,我寧願它們一直淡化逝者,好讓我們安息。
撰文:陳嘉銘
本欄逢周二刊登
娛.文.樂
陳嘉銘,以文字品評娛樂,用筆桿敲擊文化。在大學教授電視電影,於生活敬愛動物生靈。
然而,學術分析,倒在乎藝人性命,更在意傳媒如何處理離世說法;因為說法偶有荒誕,更見矛盾。
盧凱彤難免在矛盾下被演繹,因為她不算主流商業歌手,就不必然為普遍認識的「公眾人物」──矛盾在於,既為公眾,卻非普及,而她的離世,可能對不少人來說,亦是「僅被聽過名字的人」,成了新聞頭條!而既然她從來少為鎂光燈焦點,媒介要演繹她的故事,就惟靠簡化說法,以求最快呈現生平。
藝人心迹
畢竟,她不是張國榮──那年代仍有「巨星」之說而被聚焦,遑論生死,都是新聞。盧凱彤身故消息弔詭,是因為主流媒體如大台午間新聞,竟沒有即時報道(中資報紙更隻字不提);甚至有電台人更覺消息被上司冷處理,卻在網上媒體及報紙說得多了,才被指示要以「特輯」重溫她的音樂。當然,我們可以說主流電視、電台不成氣候,惟有網上資訊才是日常,但無可否認,是有媒體淡化了盧凱彤。
淡化理由很多,心水清者已知一二。然而又因為那種「本來淡化」,卻「忽然關心」的矛盾處理,令不少媒體僅能以三個大方向說她的離世:一.自殺;二.鬱躁症,治癒中;三.同性戀,有妻子;當然也有她的生前音樂路與身後事安排。可是正正因為本不聚焦,卻又突然放大,很多時就只能是戲劇性描繪,甚或刻意製造歌頌式想像,令盧凱彤成了「鬥士」──「對抗/戰勝病魔」、「勇敢/剃頭出櫃」……都是二元對立說法,似要把她放在為身體與社會不容的對立面,浪漫化而亦同時平面化了,本為錯綜複雜的藝人心迹。
「香港之光」
更弔詭之處,是有媒體以「音樂之路」一說,簡列她的出道與作品,卻只如清單式紀錄;亦有媒體以「香港之光」一語,包裝她的「艱難」音樂事業與特立獨行,情況有如2003年梅艷芳離世後被稱為「香港女兒」──梅姐當然因長期被媒體探照,以及她一直走在流行文化前線而被稱頌得理所當然;然而如果盧凱彤從來不是鎂光燈的對象,更有媒體根本刻意避開她的身影,那又何來「香港之光」?那是突然發現良心藝人的事後孔明,抑或借題發揮的搬弄光環?
歐美學院的名人與藝人研究,由戴安娜到Michael Jackson,都揭露出太多媒介戲劇性說法,見慣不怪,是巨星如此,難免落在盧凱彤不算普及的身影,而更見荒誕。不過我傷心,是因為多次看到那個跑馬地天台,再想到她踏足過的音樂會舞台……反差極甚,以見那不單是藝人孤獨的死與生,卻還有媒介矛盾的冷與熱。如果媒介充斥矛盾,我寧願它們一直淡化逝者,好讓我們安息。
撰文:陳嘉銘
本欄逢周二刊登
娛.文.樂
陳嘉銘,以文字品評娛樂,用筆桿敲擊文化。在大學教授電視電影,於生活敬愛動物生靈。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