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故事:譯自Yelling 喊價之意長青網文章

2018年07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7月28日 08:34
2018年07月28日 08:34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解釋,夜冷,是英文yelling的音譯,為喊價或叫價的意思,所以拍賣行又被稱為「夜冷行」、「喊冷行」、「投冷行」或「冷館」。拍賣行再將雜貨售予零售商,即是「夜冷店」、「夜冷舖」。
拍賣行轉售雜物 夜冷興起
早期知名的拍賣行,有成立於1858年的佐治.林勿,來譯作「佐治.欖勿」。1870至1890年代的拍賣行有如下多間:霎(Sharp)公司、笠行(位於泄蘭街)、機地士行、堪士律師行、庵士當郎(Armstrong)拍賣行、連卡剌佛(Lane Crawford)、摩地(Mody)等多間。
鄭寶鴻指,50、60年代乃夜冷行業的黃金期,外資公司林立,每當清理貨辦,甚或公司結業,拍賣行皆會通知夜冷店,店主競購到一批雜物,再分拆零售,亦會出售古董舊物,當時的夜冷店集中於上環摩羅街、西街、荷里活道、灣仔太原街、油麻地新填地街等。然而,到了70年代,拍賣行開始制度化,將貨物分門別類,錢幣、郵票等交由特定店舖出售,夜冷行業開始走下坡。1994年,政府取消拍賣牌照,吸引外地、內地拍賣行紛紛進駐本港,公司貨物出售途徑增多,夜冷逐漸式微。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