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福人物:帶入社企實戰經驗「希望唔好傾完算」長青網文章

2018年07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7月27日 07:36
2018年07月27日 07:36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年僅29歲的黃靜虹,一直關注少數族裔權益,7年前創辦蚊型社企WeDo Global,機構只得5名全職員工,由決策至實行,都由她一手包辦,沒有財團、政黨支持,資金靠自己寫計劃書爭來。行動派走入政府,在架床叠屋的官僚程序之中,怕不怕淪為「假諮詢」棋子?黃靜虹說:「係咪棋子呢,要自己去做先知。」她冀把社企實戰經驗帶入政府,「希望唔好傾完就算」。
「因為我見到佢哋生活得唔開心。」
黃靜虹是民政事務局轄下「社會企業諮詢委員會」委員,今年5月再獲邀加入扶委會,她說當時十分驚喜,但承認加入這類諮詢組織,若開會次數不多,只是虛有其名。她思前想後,考慮到少數族裔代議士少,「入到去,主要想帶出跨代貧窮問題……如果連傾嘅機會都冇,就一定做唔到嘢」。她寄望能借鏡社企實戰經驗,輔助政策施行,「如果社企做過,證明方案係work,政府肯大力推動就可以有改變」。
政府統計處2016年報告顯示,少數族裔貧窮率為19.4%,即約每5個人就有1個屬貧窮人口。黃靜虹解釋,少數族裔面對的最大難題是就業,「香港失業率咁低,應該有好多工作機會」,尤其少數族裔的生育率比一般華人家庭高,「佢哋可以係香港未來嘅勞動力」,補充市場需要。奈何成長環境,局限少數族裔語言發展,黃靜虹說不少個案反映,少數族裔年輕人識聽識講廣東話,卻因缺乏中文電腦輸入法等技能培訓,被僱主拒於門外,她正研究與機構合作,開辦相關職業導向課程,視乎成效再向扶委會建議。
WeDo Global其中一個目標,是減少社會對少數族裔的種族歧視,多年地區工作經驗,黃靜虹被問得最多的是,「點解你要幫少數族裔?」她說:「呢個問題,華人問我,連少數族裔都咁問我。」她的答案很簡單,「因為我見到佢哋生活得唔開心」。黃靜虹於理工大學修讀產品分析及工程設計,2011年畢業後,在最後一個暑假到了斯里蘭卡做義工,探訪南亞海嘯災後漁村遺孤。她發現當地雖然物資短缺,但居民依然熱情待人、笑容滿臉,反觀在港的少數族裔卻愁眉苦臉。她說當初自己亦有過迷思,「我開頭都覺得,佢哋唔開心,實係人離鄉賤啦」,但經了解才發現,原來很多居港少數族裔都是土生土長香港人,終於明白他們不快樂,部份原因是不被鄰舍接納。面對華人的排外情緒,黃靜虹想反問:「『香港人』,應該點定義呢?」
「唔單止係畀條魚佢或教佢釣魚。」
黃靜虹提倡加強種族融合,透過舉辦導賞團讓中、小學生實地考察,了解少數族裔文化。譬如探訪橫街窄巷中的小店,先與巴基斯坦裔的清真肉檔店主交談;又到小食店和士多舖逛逛,發現原來少數族裔都愛喝熱奶茶,而出入口橫樑貼着的奇怪符文,意思其實是「出入平安」。
活動亦會聘請少數族裔年輕人任導遊,培訓他們為文化大使,提供就業機會之餘,透過訪談和交流,消除雙方誤解並互相認識。訪問當日帶團的是21歲巴基斯坦裔女生惠敏,她操一口流利廣東話帶領活動,又指着自己的頭巾主動向學生提問,「知唔知點解我要包住個頭呀?」一個問題就打開話匣子。黃靜虹見證其轉變倍感安慰,「佢中六嘅時候經社工轉介過嚟,由開頭唔想講廣東話、唔信有華人想認識佢哋文化,4年間轉變咁多,好有成功感」。
扶貧不應只給予一筆過援助,黃靜虹認為,助少數族裔融入社區,被看見、被理解,才是治本。「唔單止係畀條魚佢,或者進一步話教佢釣魚」,而是締造環境,讓少數族裔在「釣魚」以外有所選擇。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