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特首林鄭月娥說要與年輕人connect,扶貧委員會本月初換屆,新名單出現不少年輕面孔。黃靜虹及Ansah Majeed Malik兩名扶委會新丁,都是80後女性,雖然種族、膚色不同,卻同樣關注少數族裔議題,並在社福界前線工作多年。參政年資淺,但落區經驗豐富,毅然走入政府諮詢架構,為少數族裔爭取合理權益,消除種族歧視。
記者:梁銘恩
不只關心少數族裔 「我都係香港人嚟」
巴基斯坦裔女社工Ansah Majeed Malik雖不是黃皮膚,但跟很多香港人一樣,她會上街叫喊爭取真普選,到維園悼念六四,甚至佔中時將facebook頭像換上黃絲帶。她說少數族裔要被看見,首要走上街頭,這條路走了十幾年,今天她走入了扶貧委員會,成為首位獲邀的少數族裔。Ansah說別以為她只關心少數族裔利益,強調「我都係香港人嚟」,希望為弱勢發聲。
「不懂中文,根本不會有大學收。」
社工的工作不定時,訪問時間一共改過幾次,一次是在凌晨5時收到Ansah訊息,說臨時有個案要跟進,一名少數族裔老婆婆突然雙眼失明,晚上從樓梯間滾了下來,需進院治理。Ansah收到電話後,隨即趕至醫院,逗留10多個小時。翌日中午再聯絡時,她人還在醫院。
「Once a social worker, forever a social worker(一日社工,終身社工)」,她說入行之初,本以為可朝10晚6定時工作,但十多年的前線工作,迫使她習慣了應變,社區服務不再是一份工,而是一種心態(mentality),去關懷和幫助弱者。她中學畢業後首份工作,就是在社褔機構擔任活動助理,入行將近14年,一直專注少數族裔青年和社區服務。細問之下,才知道她近年才修畢社工副學士課程,成為少數南亞裔的註冊社工。
「Education is delayed, so my career path is delayed」,Ansah的升學路崎嶇。她在少數族裔指定學校升學,當時教育局尚未為非華語學生設立「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在學時只學習英文和法文兩種語言,直至中學畢業她依舊「目不識丁」,「不懂中文,根本不會有大學收」。小時候電視撈飯,受警匪片薰陶,她說想過當警察,但長大後才知不諳中文,連投考門檻亦不及。在社工介紹下,她才得以在社福機構工作,學聽及講廣東話,全靠在職培訓。中學畢業後等了7年,遇上有專上院校更改政策,收取少數族裔學生時豁免中文科學分,她才得以繼續學業。
身受其害自然能感同身受,Ansah說捱過苦,明白學懂中文對升學的重要性。她現時在香港明愛工作,為少數族裔舉辦免費暑期班惡補中文。班上一名從巴基斯坦來港的女生,學歷雖已有當地大學程度,但來港後面對中文為主的生活環境,卻要由簡單的自我介紹、「我是誰」開始學起,Ansah認為這是必經階段。
「教育不應因種族而有差別對待。」
Ansah說希望政府能從教育入手改善貧窮,助少數族裔在主流學校讀書,培養學中文的環境,「教育不應因種族而有差別對待」。她獲邀加入扶委會,「坦白講,初時我對扶委會完全不了解」,共花一周時間細閱相關文件和報告,「作為前線社工,我真感到很可惜,為何那麼遲才知道政府有好多計劃,我很好奇,究竟有幾多人受惠到呢?」。
她熱衷參與街頭集會,維園悼念六四的燭光晚會、雨傘革命的金鐘佔領區、七一上街遊行隊伍,都有她的身影,透過大型集會了解民情,為少數族裔發聲,「我認為這是公民責任」。
Ansah有三兄弟姊妹,她是家中長女。太爺於殖民地時期來港為港英政府工作,之後一直留港定居,至今已是第四代。她說久不久都會暫返巴基斯坦居住,但每次返港心裏都有回家的感覺。
訪問期間,記者問她最愛吃甚麼地道食品,她顯得相當介懷,「為甚麼媒體都愛問我這問題呢?」害怕因膚色被標籤,因她希望被視為香港一分子。
記者:梁銘恩
不只關心少數族裔 「我都係香港人嚟」
巴基斯坦裔女社工Ansah Majeed Malik雖不是黃皮膚,但跟很多香港人一樣,她會上街叫喊爭取真普選,到維園悼念六四,甚至佔中時將facebook頭像換上黃絲帶。她說少數族裔要被看見,首要走上街頭,這條路走了十幾年,今天她走入了扶貧委員會,成為首位獲邀的少數族裔。Ansah說別以為她只關心少數族裔利益,強調「我都係香港人嚟」,希望為弱勢發聲。
「不懂中文,根本不會有大學收。」
社工的工作不定時,訪問時間一共改過幾次,一次是在凌晨5時收到Ansah訊息,說臨時有個案要跟進,一名少數族裔老婆婆突然雙眼失明,晚上從樓梯間滾了下來,需進院治理。Ansah收到電話後,隨即趕至醫院,逗留10多個小時。翌日中午再聯絡時,她人還在醫院。
「Once a social worker, forever a social worker(一日社工,終身社工)」,她說入行之初,本以為可朝10晚6定時工作,但十多年的前線工作,迫使她習慣了應變,社區服務不再是一份工,而是一種心態(mentality),去關懷和幫助弱者。她中學畢業後首份工作,就是在社褔機構擔任活動助理,入行將近14年,一直專注少數族裔青年和社區服務。細問之下,才知道她近年才修畢社工副學士課程,成為少數南亞裔的註冊社工。
「Education is delayed, so my career path is delayed」,Ansah的升學路崎嶇。她在少數族裔指定學校升學,當時教育局尚未為非華語學生設立「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在學時只學習英文和法文兩種語言,直至中學畢業她依舊「目不識丁」,「不懂中文,根本不會有大學收」。小時候電視撈飯,受警匪片薰陶,她說想過當警察,但長大後才知不諳中文,連投考門檻亦不及。在社工介紹下,她才得以在社福機構工作,學聽及講廣東話,全靠在職培訓。中學畢業後等了7年,遇上有專上院校更改政策,收取少數族裔學生時豁免中文科學分,她才得以繼續學業。
身受其害自然能感同身受,Ansah說捱過苦,明白學懂中文對升學的重要性。她現時在香港明愛工作,為少數族裔舉辦免費暑期班惡補中文。班上一名從巴基斯坦來港的女生,學歷雖已有當地大學程度,但來港後面對中文為主的生活環境,卻要由簡單的自我介紹、「我是誰」開始學起,Ansah認為這是必經階段。
「教育不應因種族而有差別對待。」
Ansah說希望政府能從教育入手改善貧窮,助少數族裔在主流學校讀書,培養學中文的環境,「教育不應因種族而有差別對待」。她獲邀加入扶委會,「坦白講,初時我對扶委會完全不了解」,共花一周時間細閱相關文件和報告,「作為前線社工,我真感到很可惜,為何那麼遲才知道政府有好多計劃,我很好奇,究竟有幾多人受惠到呢?」。
她熱衷參與街頭集會,維園悼念六四的燭光晚會、雨傘革命的金鐘佔領區、七一上街遊行隊伍,都有她的身影,透過大型集會了解民情,為少數族裔發聲,「我認為這是公民責任」。
Ansah有三兄弟姊妹,她是家中長女。太爺於殖民地時期來港為港英政府工作,之後一直留港定居,至今已是第四代。她說久不久都會暫返巴基斯坦居住,但每次返港心裏都有回家的感覺。
訪問期間,記者問她最愛吃甚麼地道食品,她顯得相當介懷,「為甚麼媒體都愛問我這問題呢?」害怕因膚色被標籤,因她希望被視為香港一分子。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