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較早前,我出席了一個晚期照顧的研討會,討論如何在社區照顧臨終病人,使他們走到人生最後階段,也可以在自己選擇的地方,一處他們認為最舒服、最合適的地方,在家人陪伴下離世。末期病人在家離世在外國十分普遍,以美國為例,病人在家離世率達五成,而亞洲地區以台灣最高,達五至六成,日本亦有超過一成;相反,根據非正式統計,在香港只有3%的病人在家去世,在醫院去世的病人卻有超過80%。然而,「賽馬會安寧頌」計劃在2016年進行的調查發現,25%受訪者都希望在家裏離世。
為何晚期病人想在家離世而又未能如願呢?問題背後的原因複雜,牽涉到制度、文化忌諱等因素,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香港的基層醫療發展未夠成熟。晚期病人需要優質的紓緩治療,包括痛症管理、減痛小手術、心靈社交關顧等。在現行制度下,如果病人選擇在家離世,而醫院又能夠提供支援,就會由紓緩治療科專科醫生及社康護士組成家居照顧隊,隔天或甚至每天家訪,觀察病人病情變化,留意家屬情緒。可是,由醫院提供的家居紓緩照顧服務成本高昂。如果由地區康健中心的醫療團隊,接受過相關培訓後,支援選擇在家離世的晚期病人,既能提供適切到位的診斷和治療,同時能降低醫療成本。
隨着醫療科技進步,香港人的頭號殺手──癌症也變成為慢性病,因此,我們需要進行更多有關面對慢性病,如何優化生命晚期照顧的討論。我希望地區康健中心發展漸趨成熟後,我們可以進一步討論基層醫療如何幫助晚期病人在熟悉的環境走完人生的旅程。
隔周三刊出
撰文: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醫生
為何晚期病人想在家離世而又未能如願呢?問題背後的原因複雜,牽涉到制度、文化忌諱等因素,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香港的基層醫療發展未夠成熟。晚期病人需要優質的紓緩治療,包括痛症管理、減痛小手術、心靈社交關顧等。在現行制度下,如果病人選擇在家離世,而醫院又能夠提供支援,就會由紓緩治療科專科醫生及社康護士組成家居照顧隊,隔天或甚至每天家訪,觀察病人病情變化,留意家屬情緒。可是,由醫院提供的家居紓緩照顧服務成本高昂。如果由地區康健中心的醫療團隊,接受過相關培訓後,支援選擇在家離世的晚期病人,既能提供適切到位的診斷和治療,同時能降低醫療成本。
隨着醫療科技進步,香港人的頭號殺手──癌症也變成為慢性病,因此,我們需要進行更多有關面對慢性病,如何優化生命晚期照顧的討論。我希望地區康健中心發展漸趨成熟後,我們可以進一步討論基層醫療如何幫助晚期病人在熟悉的環境走完人生的旅程。
隔周三刊出
撰文: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醫生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