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15種蜻蜓首現身大嶼山長青網文章

2018年07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7月23日 10:35
2018年07月23日 10: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綠色力量在大嶼山進行3年調查,於黃龍坑等6個地方發現67種蜻蜓,佔全港種類逾半。綠色力量指,調查證實大嶼山擁有豐富淡水資源,是孕育蜻蜓的重要環境,促政府盡力保護水資源,避免河流渠道化等措施。
環團促保護濕地環境
綠色力量於2012、2015及2016年3至12月期間,在大嶼山東涌河、黃龍坑、梅窩和貝澳等6個地方,深入高山溪流、紅樹林和濕地等一些未被污染的淡水生態環境,以望遠鏡觀察方式記錄蜻蜓種類。調查顯示,所發現的67種蜻蜓當中,有15種更是於大嶼山首次發現,當中不乏珍貴品種,如北部灣爪蜻就是被漁護署評為「不常見」種類。
高級教育及保育主任袁欣鈴表示,蜻蜓幼蟲需在淡水中成長和覓食,當水質受污染就難以生存和成長;河流渠道化、周邊廢車場和露天貨倉也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有些品種如香港織春蜓主要在河床內的沙底生活,覓食時透過挖沙動作來掩護。當河流鋪設混凝土,破壞原有環境,水中微生物也會減少,織春蜓亦難以在空曠環境覓食。總監鄭睦奇補充,河流經渠道化破壞,加上水質受污染,「基本九成機會以上(蜻蜓)都生存唔到」。
鄭睦奇續指,早於東涌新市鎮發展時,東涌河和黃龍坑的下游生態已受人為破壞,擔心其他區域會隨着發展受威脅。
他舉例,城規會去年通過東涌谷分區計劃大綱圖,把東涌河口的紅樹林一帶附近用地列為商業用途,但該處是斑灰蜻出沒主要地,屬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易危」品種,需重點保護。他指當時曾在環評階段向城規會提出更改土地用途的建議,但最終失敗,擔憂附近發展會使斑灰蜻進一步受威脅。
綠色力量建議政府避免在天然河溪及河床作挖掘等填土工程,打擊非法傾到廢水和廢物到河道,以及制止填泥等破壞生態活動,以保護水質和濕地環境。
■記者李思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