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從事地盤工作的李先生(化名)與太太租住堅尼地城一個40方呎劏房單位約9年,月租約4,000元,設獨立廁所的單位僅能擺一張碌架床及小桌。李先生租住的單位「一劏四」,由於他在鄰近地點上班,加上平均月入約1.6萬元,最高達約2萬元,不符合輪公屋資格,因此長期租住劏房。
女兒常問為何別人家較大
來港約4年的新移民梁太一家三口居於西區一個200多方呎劏房,需共用廚廁。她指丈夫收入1.5萬元,每月付8,500元租金,扣除水電費及開支後僅餘約5,000元,加上3歲女兒曾5次住院,醫療開支龐大,入不敷支,哭訴「唔可講生存,講捱日子,唔敢諗未來」。她又指女兒常問為何別人的家較大,她無法回答,感到難過。她曾到西九龍找劏房單位,指該區劏房較西區便宜約1,000元,但由於丈夫及女兒在西區工作、上學,加上不熟悉西九環境,因此繼續租住西區劏房。
另一名新移民潘太一家三口居於西區一個80方呎劏房,她打兩份工,每月收入1.5萬元但需付逾8,000元租金,她哭訴指自己常因工作早出晚歸,就讀幼稚園的女兒因而常怪責她。
■記者何逸蓓
女兒常問為何別人家較大
來港約4年的新移民梁太一家三口居於西區一個200多方呎劏房,需共用廚廁。她指丈夫收入1.5萬元,每月付8,500元租金,扣除水電費及開支後僅餘約5,000元,加上3歲女兒曾5次住院,醫療開支龐大,入不敷支,哭訴「唔可講生存,講捱日子,唔敢諗未來」。她又指女兒常問為何別人的家較大,她無法回答,感到難過。她曾到西九龍找劏房單位,指該區劏房較西區便宜約1,000元,但由於丈夫及女兒在西區工作、上學,加上不熟悉西九環境,因此繼續租住西區劏房。
另一名新移民潘太一家三口居於西區一個80方呎劏房,她打兩份工,每月收入1.5萬元但需付逾8,000元租金,她哭訴指自己常因工作早出晚歸,就讀幼稚園的女兒因而常怪責她。
■記者何逸蓓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