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蘋果日報】【金融中心】「若果香港某一間深水埗的茶餐廳拿到虛擬銀行貸款,我幾相信我們會是其中一間。」錢方好近創辦人李英豪說。「錢方好近」計劃與香港上市公司拍檔,在今年8月31日限期前提交申請,爭取成為本地第一批虛擬銀行。今日香港商舖內,連接支付寶、微信、本地電子錢包等硬件軟件,不少是由錢方好近提供,錢方希望借電子支付業務切入,在香港開拓一間「落地」虛擬銀行,瞄準普羅市民的市場,「我哋亦講笑話,好唔好叫『冰室銀行』。」
李英豪與銀行業頗有淵源,祖父李繼濤參與創辦上海南洋商業銀行。李英豪中大畢業後,做過恒生銀行,專門服務「中小企」客戶。但這些中小企年收入過億,與小市民眼中的中小企是兩回事,「香港銀行業,主要服務大企業及中型企業,較細企業,即是long tail(長尾),根本無人服務,你無磚頭或者無嘢擔保,好難借錢。」
被忽略的中小企
正因在銀行工作過,他了解銀行對中小企有保留的原因,「銀行去睇中小企,用傳統方法去理解他們業務,成本好大,睇Banking Statement,點樣cash in cash out;睇審計報告,都可以有化妝,在香港往往靠RM(客戶經理)處理,成本大,風險高。」
銀行不信任中小企,中小企不滿銀行刁難,這死結不獨在香港發生,內地也一樣。內地近年手機支付盛行,意外成為解開死結的一個契機。
李英豪以內地兩大虛擬銀行之一網商銀行(螞蟻金服股東發起)作例,網商銀行專門服務「小人物」,以無抵押方式借錢,依靠商戶電子支付資料推測商戶的還款能力。
支付資料難造假
「最冇得造假,就是支付。就算畀收銀機歸數、財務盤數,都可以造假。但支付的資料造不到假。」他解釋,每筆消費背後有一組Unique ID(獨立的追溯代碼),造假需動員大量人力到商店持續消費,難以執行。
李英豪2011年北上創業,最先為中小商戶提供連接手機的低成本刷卡器,後來加入微信支付、支付寶、京東、百度等流動支付工具,參與內地電子支付的普及過程,網羅了大量消費數據,「支付數字不是唯一一個(批出)借錢的原因。但可能是重要考慮因素。」
支付數字可累積大數據,從而找出可參考的營運指標,「一間餐廳開舖六個月之後,如果客戶保持率(Customer Retention Rate)低過某一個水平,基本上之後六個月,關門的機會高達八成。」
除了即時衡量生意情況,電子支付因難造假,減少專業詐騙的機會,若把貸款額訂於合理範圍內,如中小企初期的貸款額控制在數萬至數十萬元內,甚至指定貸款用途等,就可適當地控制風險。李英豪以網商銀行為例,本來打算控制壞賬率在2至3%,但目前只是0.5%。
參考內地的例子,香港的虛擬銀行同樣也可以替中小企,找風險低的理財產品,為短期流動資金帶來回報。
「當然業務不一定一步到位,我們睇好虛擬銀行,可以令到fintech落地。不單是Investment Banking、高端人士受惠,而是普羅市民。」
無分行 用支付業務吸客
金管局今年5月發佈的「虛擬銀行」指引,如此定義「虛擬銀行」:為透過互聯網或其他形式的電子傳送渠道而非實體分行,提供零售銀行服務的銀行。沒有分行,客從何來?李英豪的想法是以支付業務入手,結合虛擬銀行,當商戶接入他們支付平台,他們會尋求授權分析商戶的支付數字,當數字達標再推送特定的貸款產品。
上述程序涉及,如何將支付數字變成有意義數據,建立數據模型、機器學習等技術,但省卻了傳統銀行所需的大量人力成本。
一旦虛擬銀行的發展要與支付業務結合,成功與否要視乎電子支付在香港商戶的普及程度。當下,現金仍是港人最常用的支付工具,不少市民習慣使用八達通作小額支付。
「單純講支付層面,我都用八達通。」他提到,當支付連結虛擬銀行服務,可能會鼓勵支付業務的使用,「這是雞與雞蛋的關係,當商戶發覺原來我用這個支付服務,我有機會借到錢。如果傳統銀行幫不到我,只有這間(虛擬銀行)幫我,商戶可能會畀折頭,送禮,鼓勵客戶使用(電子支付服務),就會有好多可能性。」
李英豪對香港電子支付市場甚有信心,他指去年底起公司在香港的電子支付業務,已經錄得盈利,「profit一路有增長」,情況如幾年前的內地市場,相信不久時間電子支付可成為半主流以至主流的交易方式。
拍檔是香港上市公司 港人班底
李英豪將會與香港上市公司合作申請牌照,拍檔有金融業務背景,「將來合作的partner、或是我們全部是local香港人。」
面對中資、外國Startup蠢蠢欲動想申請香港虛擬銀行牌照,李英豪不只一次強調「本地」的重要,「如果不本地,冇咩可能做到虛擬銀行想做到的東西,我唔相信歐洲、美國、內地公司,拿一套技術來港,便會知道香港在普及金融點玩。」
「你不明白本地文化、本地生意的玩法,點去度身訂造一些產品?」他問。
李英豪與銀行業頗有淵源,祖父李繼濤參與創辦上海南洋商業銀行。李英豪中大畢業後,做過恒生銀行,專門服務「中小企」客戶。但這些中小企年收入過億,與小市民眼中的中小企是兩回事,「香港銀行業,主要服務大企業及中型企業,較細企業,即是long tail(長尾),根本無人服務,你無磚頭或者無嘢擔保,好難借錢。」
被忽略的中小企
正因在銀行工作過,他了解銀行對中小企有保留的原因,「銀行去睇中小企,用傳統方法去理解他們業務,成本好大,睇Banking Statement,點樣cash in cash out;睇審計報告,都可以有化妝,在香港往往靠RM(客戶經理)處理,成本大,風險高。」
銀行不信任中小企,中小企不滿銀行刁難,這死結不獨在香港發生,內地也一樣。內地近年手機支付盛行,意外成為解開死結的一個契機。
李英豪以內地兩大虛擬銀行之一網商銀行(螞蟻金服股東發起)作例,網商銀行專門服務「小人物」,以無抵押方式借錢,依靠商戶電子支付資料推測商戶的還款能力。
支付資料難造假
「最冇得造假,就是支付。就算畀收銀機歸數、財務盤數,都可以造假。但支付的資料造不到假。」他解釋,每筆消費背後有一組Unique ID(獨立的追溯代碼),造假需動員大量人力到商店持續消費,難以執行。
李英豪2011年北上創業,最先為中小商戶提供連接手機的低成本刷卡器,後來加入微信支付、支付寶、京東、百度等流動支付工具,參與內地電子支付的普及過程,網羅了大量消費數據,「支付數字不是唯一一個(批出)借錢的原因。但可能是重要考慮因素。」
支付數字可累積大數據,從而找出可參考的營運指標,「一間餐廳開舖六個月之後,如果客戶保持率(Customer Retention Rate)低過某一個水平,基本上之後六個月,關門的機會高達八成。」
除了即時衡量生意情況,電子支付因難造假,減少專業詐騙的機會,若把貸款額訂於合理範圍內,如中小企初期的貸款額控制在數萬至數十萬元內,甚至指定貸款用途等,就可適當地控制風險。李英豪以網商銀行為例,本來打算控制壞賬率在2至3%,但目前只是0.5%。
參考內地的例子,香港的虛擬銀行同樣也可以替中小企,找風險低的理財產品,為短期流動資金帶來回報。
「當然業務不一定一步到位,我們睇好虛擬銀行,可以令到fintech落地。不單是Investment Banking、高端人士受惠,而是普羅市民。」
無分行 用支付業務吸客
金管局今年5月發佈的「虛擬銀行」指引,如此定義「虛擬銀行」:為透過互聯網或其他形式的電子傳送渠道而非實體分行,提供零售銀行服務的銀行。沒有分行,客從何來?李英豪的想法是以支付業務入手,結合虛擬銀行,當商戶接入他們支付平台,他們會尋求授權分析商戶的支付數字,當數字達標再推送特定的貸款產品。
上述程序涉及,如何將支付數字變成有意義數據,建立數據模型、機器學習等技術,但省卻了傳統銀行所需的大量人力成本。
一旦虛擬銀行的發展要與支付業務結合,成功與否要視乎電子支付在香港商戶的普及程度。當下,現金仍是港人最常用的支付工具,不少市民習慣使用八達通作小額支付。
「單純講支付層面,我都用八達通。」他提到,當支付連結虛擬銀行服務,可能會鼓勵支付業務的使用,「這是雞與雞蛋的關係,當商戶發覺原來我用這個支付服務,我有機會借到錢。如果傳統銀行幫不到我,只有這間(虛擬銀行)幫我,商戶可能會畀折頭,送禮,鼓勵客戶使用(電子支付服務),就會有好多可能性。」
李英豪對香港電子支付市場甚有信心,他指去年底起公司在香港的電子支付業務,已經錄得盈利,「profit一路有增長」,情況如幾年前的內地市場,相信不久時間電子支付可成為半主流以至主流的交易方式。
拍檔是香港上市公司 港人班底
李英豪將會與香港上市公司合作申請牌照,拍檔有金融業務背景,「將來合作的partner、或是我們全部是local香港人。」
面對中資、外國Startup蠢蠢欲動想申請香港虛擬銀行牌照,李英豪不只一次強調「本地」的重要,「如果不本地,冇咩可能做到虛擬銀行想做到的東西,我唔相信歐洲、美國、內地公司,拿一套技術來港,便會知道香港在普及金融點玩。」
「你不明白本地文化、本地生意的玩法,點去度身訂造一些產品?」他問。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