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專」言中醫:陰雨天內外濕加重濕疹出水長青網文章

2018年07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7月19日 06:35
2018年07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

天氣焗促加上下雨天,或令不少濕疹患者叫苦連天,即使已盡量戒口及注意生活細節,但皮損處仍潮紅、滲出、搔癢劇烈,甚為煩厭。現代醫學對濕疹發病的成因尚未清楚,除了與遺傳有一定關係外,仍與不同內外部因素互相作用有關,外因如天氣轉變,接觸各種化學物質,內因如精神緊張等,都有可能刺激免疫系統,令免疫蛋白產生超敏反應,表現在皮膚上,便見皮膚紅腫痕癢,在紅斑基礎上出現丘疹或水泡,甚或有漿液滲出。以上症狀,均可定性為急性濕疹。


從中醫角度,濕疹與中醫學中的濕瘡病相類似,主要原因可責於稟賦不耐,風、濕、熱邪阻礙肌膚所致。先天稟賦不耐的人士,較易受到外界病邪侵襲,如加上飲食不節,過食辛辣油膩或魚腥發物,損傷脾胃,使脾失健運而生濕,濕鬱化熱,積於血分,外發於皮毛腠理則發病。在急性期,辨證主要以濕熱為主,常挾有血熱或風邪。由於濕疹病人多見有脾虛體質,故在清利濕熱的同時,常會相應加入健脾藥物。


針對陰雨天而言,外濕容易誘發內濕,而濕氣又會影響人體水液代謝功能,令內濕加劇,濕疹「出水」亦隨之加重。加上天氣炎熱,大汗淋漓,汗液亦會刺激皮膚令皮膚痕癢,加重濕疹症狀。若患者經常搔抓患處,或用熱水過份洗燙,隨時加重皮損而繼發感染,如合併單純疱疹病毒感染,更可形成嚴重的疱疹性濕疹。


若濕疹水疱糜爛,滲出嚴重時,可以選用黃柏、苦參、馬齒莧等藥物煎湯,冷濕敷在皮疹表面,亦可內服赤小豆、薏苡仁等祛濕中藥。室內亦可用抽濕機降低濕度,及適當地為皮膚補濕防患未然。當然,以上方法只能提供暫時性幫助,濕疹患者需改善體質,才能長期而有效地令病情改善。


撰文: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教研中心黃藹筠醫師

隔周四刊出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