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人不愛財經書?出版社:旅遊書銷量高40倍!長青網文章

2018年07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7月19日 06:35
2018年07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蘋果日報】一年一度書展正式揭幕,香港出版學會在今年1至3月透過音頻電話成功訪問了2,063名市民,發現港人最愛看文學小說,佔26.3%,其次的是保健養生和烹飪,人文歷史時事政治類和旅遊地理類,而金融財經管理類僅佔4.8%。今年市況飄忽,會否「輸輸」聲減低讀者買財經書的意欲?
本報記者於書展前夕到書局訪問讀者的閱讀習慣,發現了一個特別景象。位於旺角的一家兩層的書局,把地下全層變為售賣教育書籍,不少父母帶同子女購買新學年的教課書等,門口的玻璃陳列櫃也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教科書,而其他書籍則全部放置於二樓。讀者蔣先生到書局是為女兒看教科書,個人平日較喜歡看勵志、個人發展類書籍;邱先生則指平日喜歡到書局看旅遊書,也有讀者前往看風水書。陪伴兒子到書局的葉小姐指,兒子較鍾情小說類的書籍,自己則愛看實用性的書,有時也會看財經書,認為「入門」水平需要看實體書。
資深分析員林一鳴同為出版社投資者,他表示財經書一般於牛市開初較少讀者買;牛市到中段至尾,便會有很多人買書;牛市完結至開始踏入熊市,反而更多人買書,因為投資者的心態,有時比市況稍為後一點,但大致上跟隨恒走勢。不過,他說財經書銷量遠遠不及旅遊書,賣到一至兩千本已不錯,而出版社現有40本旅遊書,每個地區或國家可賣數千本,故乘以40,無論在銷量或毛利上,都比財經書高數十倍。
經緯文化出版社總編輯Gary和Simpson則表示,財經書要在旺季時才多人買,做的準備要快和有聽天由命的感覺。相反,旅遊書的毛利相當可觀,故出版社今年只推出了2本財經書。
市場充滿不確定性,那為何還堅持出新書?林一鳴想大概是作者的承擔,每隔一段時間就想出書,過去已出版了三十多本書,今年推出新書《林一鳴的投資世界》和《林一鳴投資心理學》,藉此分享過去三十多年的投資經歷,笑說當中更有不少失敗的經歷和一些的投資的心理學。
此外,也不乏寫新書的財經作家。《蘋果》專欄作家魏力今年推出個人首個作品《4年贏300倍的秘密》,講述自己在「零」財經經驗,由翻譯系畢業後,接觸財經有關的工作,至數年前以幾萬元開始投資的經驗,並為初接觸財經的人士提供「入門」學習。
雖然財經書銷量不及文學,教育或旅遊書暢銷,但林一鳴和魏力依然認為財經書仍有存在價值。林一鳴認為「拎住書感覺實在啲」,而網上的只是即時的資訊,資料零碎,所以實體書能完整地傳遞投資心法,經驗和策略的分享;魏力則認為網上資訊以「即食」為主,一時三刻未必找到或有消失的機會,故財經書有互補作用,提供讀者一些歷久常新的資訊,即使開始流行電子書,仍有很多人喜歡一書「揸手」,更指曾有澳門讀者說看電子書,眼睛較容易疲倦,而實體書可便隨時翻閱,故喜歡實體書多於電子書。
不過,魏力覺得財經書作家需要在內容包裝上,花多一點心思,故他的新書為了幫助特別是20多歲至30歲的入門級讀者,在較少本金的情況下投資得宜,在書內以插畫形式生動地解釋一些財經概念;林一鳴則在內容方面取巧,避開說近期市況,專注講策略和投資心理,認為在熊市時特別需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