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肺脾氣虛 陰陽失調 同陽光玩遊戲 改善大汗長青網文章

2018年07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7月17日 07:59
2018年07月17日 07:59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夏天郁一郁都周身大汗,腋下衣服汗迹現形更令人尷尬萬分。中醫師表示,多汗反映身體陰陽平衡失調,皮毛疏鬆致汗水特別多,有可能是氣虛表現。日常可吃淮山、白扁豆等健脾補氣食材,減少生冷食物,兼適量運動有助提升正氣,都可改善氣虛。另外,肝氣鬱結、濕熱及陰虛體質,都會令人容易大汗淋漓勿輕視。
記者:梁麗兒
註冊中醫師許素宜表示,臨床上夏天求診的多汗病人,包括有經常出汗、如郁一郁就全身大汗,或靜下來坐着仍然會出汗,中醫認為此情況屬「自汗」。另一類病人是晚上睡覺時,特別多汗出,或睡醒後發現全身是汗,稱為「盜汗」,病人通常伴隨難入睡或瞓得差等問題,也有病人因受臭汗難忍困擾而求醫。
許指,不少多汗症的病人都有氣虛情況,例如肺氣虛或脾氣虛,也可肺脾氣虛同時出現,多屬於自汗問題。肺氣虛的人先天體質虛弱,或曾大病或咳喘很久,引致耗傷了肺氣,此類人皮毛疏鬆,容易出汗,會伴隨容易感冒、疲倦無力、面色蒼白等症狀。脾氣虛則多本身習慣暴飲暴食,愛吃生冷食物、凍飲,或日常過度操勞有關。中醫認為脾主氣血生化,脾氣虛弱的人較易有多汗問題。除了多汗外,脾氣虛人士通常都有胃口差、易攰、大便爛等問題。
腋下敷中藥去異味
中醫臨床上治療多汗症會針對不同證型,許稱,以氣虛為例,會採用健脾、補氣等中藥,如黃芪、黨參等。氣虛型多汗症病人,日常可吃補氣健脾食材,如小米、白扁豆、淮山、豆腐及栗子等,又可用黃芪、白扁豆等煲「益氣斂汗飲」飲用,可健脾、益氣及斂汗。氣虛人士不妨在陽光下進行適量運動,有助補充陽氣、扶正驅邪,改善肺脾兩虛問題,但不建議過度劇烈的運動。
體質屬陰虛、或因肝鬱化火、肝鬱夾濕熱,都可造成盜汗,常見同時受潮熱、心情煩躁、口苦口乾等症狀困擾。許指,原因或與捱夜、踏入更年期致陰陽失調,或壓力大、嗜吃辛辣濃味食物有關,建議可飲用「百合蓮子飲」,有滋陰、安神及斂汗功效。平日不妨多吃滋陰、益氣食物,例如雪耳、甘蔗、海參、烏雞、百合、玉竹和沙參等。臨床上若病人有濕熱,中醫會用藥清濕熱和清心火,如有肝鬱問題,治療會以疏肝理氣為主。如因陰虛引起多汗症,中醫可用藥滋陰、降火及斂汗。
發出陣陣汗臭味令人尷尬,許指,臭汗反映身體濕熱內鬱,建議可外用中藥處方,以黃柏15克、冰片3克煲成黃柏水後,待放涼後,再加入綠豆粉、白芷粉各15克拌勻,然後敷在多汗位置如腋下,有清熱、化濕及去除異味的功效。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