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黎青龍本來是港大之寶,專研究乙型肝炎,幾次發現新藥醫治乙肝,扭轉了治療的方向,造福病人。驕人成績,令他成為全球肝病權威首三人之一。
他也是受學生愛戴的老師。十六歲以神童之勢入讀港大醫學院,廿一歲以全級首名畢業,1971年起在母校任教。教書近半世紀,仍然樂在其中。目前香港的醫生,除了中大畢業的,大都是黎青龍的學生。
多年來,游說他踏出港大,到外面「搵真銀」的人不知凡幾,但他不為所動。可惜,儘管他忠心耿耿服務母校,踏入七十歲,黎教授行人止步,明年他若要留在港大,將要轉為兼職,令他非常勞氣。
他從沒跟港大計錢,六十五歲以後,他的月薪由廿多萬減至五萬,是他自行找贊助人捐款得來,沒有用港大分毫。他不計較待遇大減,工作量不變,卻重視全職教授的名份。「兼職」兩個字,他受不了。
年紀到了便要退休,本是人之常情。但他希望港大破例,讓他保留全職教授的身份,讓他繼續工作,不問價錢,港大能成全他嗎?
撰文:陳惜姿
攝影︰謝榮耀
行人止步
雖然看來不像,黎青龍畢竟七十歲了。兩天訪問裏,他一天穿橙色西裝,一天彩藍,配合其橙紅色保時捷跑車,像穿花蝴蝶。他本來有點介意公開年齡,但既然現在人人都知道了,他也沒所謂,反正別人覺得他不像七十,豈不更好。
教授之職本是終身聘任的,但六十五歲後行人止步。2013年他申請延任,先後兩次得到兩年合約,到2017年,他六十九,大學遴選及晉升委員會(USPC)給他23個月合約,不夠兩年,便不必驚動校務委員會。但校方已去信他的部門,聲明這是最後一次,2019年5月底約滿後,他若要留校任教,只能稱為兼職教授,薪水減至三萬。
任誰遇到這種情況,都明白是逐客令吧。黎青龍偏不肯走,他喜歡教書,也受學生歡迎,就是職銜轉為兼職、薪水大減他也要教下去,課時不減。
記者疑惑,轉兼職後教學時數不變,可能嗎?
「學生多,醫生少,學院不知幾想我教。我肯免費提供服務,當然可以,但為何要我轉兼職?」
部門主管、醫學院院長都支持他留任,唯獨官僚架構不許。過去五年他自行找贊助人捐款,支票寫給港大,信件指明支持黎教授的研究和教學,月薪自己掙回來。他明年被迫轉兼職的新聞一出,又有一位律師給他捐了100萬,另一位病人也捐了近百萬。但即使如此,全職職位也要終止,明年必要在名義上轉為兼職。錢,他不和港大計較,唯獨「兼職」二字叫他感到委屈。
「港大應該欣賞我……我可以做月球人(每月賺100萬),我肯定我的名氣能給病人信心。我唔出去,港大應該很感動,而不是如此對我。」
不做月球人
黎青龍算是奇人。醫學院從沒有超過70歲的全職教授,之前許多具名氣的大教授,年滿六十便離開,在學院維持兼職身份,大部份時間在外面診症賺大錢。莫說月球人,星球人(每星期賺100萬)也不少,黎教授毫不羨慕,還說:「唔知要咁多錢做乜。」
他也不是沒消費,剛到三藩市看歌劇,350美金一場,他看了四場,挺貴的,但一年不會看很多次。每年三至四次旅行,除非開學術會議,商務機票由對方提供,否則坐經濟艙。
黎教授外表花俏,生活不算樸素,但消費也有節制。紅山半島的單位,2006年已供滿。剛買了一輛保時捷,一次過支付全費,沒有欠債。西裝四五千元一套,兩年沒造新的。曾經愛水晶,但因買得太多家裏放不下,已經停了。每晚外出吃飯,300元一位已經算貴。沒結婚,沒有家累。
人老了,總會想到準備醫藥費傍身。他打算有病時入住公立醫院三等病房,只要百多元一天。病房裏的醫生都是他的學生,他們應該會好好照顧自己,所以無後顧之憂。
「錢是要,但不是咁緊要。要講錢,N個人叫我出去,好多年前已有,近年更多。有個醫療集團求我好多次,我唔想。私人執業,很多時會令病人變成客人,我唔鍾意。」他現時也有看私家症,但只有七至十個,而且很久沒收新症。將來若轉為兼職教授,薪水又減去一截,他或者要到港怡醫院多收幾個私家病人,想到這裏便覺得煩。
他覺得在公立醫院裏,病人和醫生的關係較純粹,醫生做任何檢查,病人不會懷疑醫生的動機。但私人執業就不一樣。
「我每做一項檢查,病人會想:這是為我好,還是醫生為賺錢?乙型肝炎檢查做得幾密?若每月做,病人又會否懷疑我?」
教授的工作,包括研究、教學、診症,他全都喜歡。最大的樂趣來自教學,希望引導學生思考,把不同範疇融會貫通,會為病人着想,成為一個好醫生。有滿路學生跟他打招呼,年年給他送感謝卡,受學生歡迎,他很享受,覺得那是一份榮譽。
Google scholar裏,他的學術論文被引用的指數高踞不下,1998年以拉米夫定治乙肝一文,已被引用2,441次,這也是榮譽,他非常自豪。
去年港大給他頒發45年長期服務獎,其前高官姐姐余黎青萍也到場慶賀。黎教授說:「這是我母校,我服務咁多年,很光榮,校方表揚我的忠心,是我的榮譽。」若明年轉兼職,他將服務港大48年,就在那一點戛然而止,以兼職身份,已不能拿到50年服務獎,不無遺憾。
他覺得自己充滿能量,莫說服務港大50年,60年也可以。他在醫學院多年,沒做過院長,他對權力沒興趣。錢,也不太着緊。「我唔恨錢、唔恨權,但榮譽我鍾意。」
熱愛教學
瑪麗醫院A2內科病房旁,有一個小房間,那是黎教授帶學生巡房後授課的地方。房間不大,窗邊有一張木椅,黎教授把它髹上金漆。他習慣坐在椅背,腳踏在椅上,從容地講解。不用筆記,不用PowerPoint,甚麼都已經記在腦裏。
他過去兩學年教學時間是187和158小時,是其他教員的六成八至一倍。他的學生也證實,其他教授上兩小時的課堂,黎教授會上四個多小時。其他教授帶學生巡房,只在病床邊講解,黎教授巡房後還要在小房間講一小時,那是額外的教導。他不只講解病房內病人的情況,那涉及其他內科的範疇。30多個五年級醫科生擠在斗大的房間內,聽老師循循善誘。
黎青龍3歲讀小學,9歲入讀男拔萃,16歲入港大醫學院,21歲畢業後,翌年開始教書,專研內科。給他教過的醫學生,估計有8,000人。他常說,自己在港大做了一世。
黎教授是內科課程的統籌,上他的堂,已成了港大醫學生的傳統,學生以「德高望重」來形容他,說他教學認真、有熱誠,教得好,很喜歡上他的課。
蔡同學說:「內科裏有很多專科,知識量很大。黎教授不同之處,是有連貫性,幫我們全面認識重要的題目,例如類固醇的副作用。我們要認識甚麼,他都會拿出來討論,務求我們學會。」
「其他教授的教學模式比較割裂,只會教各自的課程,我們只認識到某種病,難以學到醫生的思維。黎教授會跨越不同的科目,在他身上學到其思考方法和邏輯,潛移默化。」
要教遍全級每一個學生,殊不容易。一屆醫科生有230多人,課程內容多,要保證教學質素,會分開小組上課,學期比大學其他學系長,暑假特別短。黎教授還不時給學生加時補課,更是忙碌,但他樂此不疲。
不許人間見白頭
黎教授愛美,記者說他的新車「幾靚」,他不滿意,要記者說「好靚」。
他每星期都染髮,染得頻密因頭髮短,長出來的白髮不好看。又因有脫髮問題,護髮藥一天不敢停。2005年,他把留得很有型的鬍鬚剃了,原因也是鬚變白,要染黑不容易,惟有剃掉。
他有血壓高和膽固醇問題,一直吃藥。安眠藥則已吃了30多年,與年紀無關。除此以外,沒其他健康問題。
教學之餘,他最愛玩Pokémon GO,會穿梭港大校園捉精靈,步履輕盈。他向記者展示捕獲的精靈,成績斐然,說時笑容燦爛,童心未泯。
生活順遂多年,因面臨退休而泛起漣漪。他曾向立法會醫學界議員陳沛然求教,但對方說不便干預港大事務。有人建議他找前副校長譚廣亨,但黎教授覺得很難開口。
「要我上訴,若會成功我不介意,若是失敗的話會好賤,點解要我求佢?」
他用到「賤」字,令記者有點意外。
「明明是我幫你。依家要我求你畀我幫,你若拒絕我點算?即是說:你咪幫囉,但我唔acknowledge(承認)你,仲唔賤?」
嚥不下這口氣,開口又難,他想過寫信到校委會。記者找他,他不會推辭,不怕高調回應,反正已沒甚麼可失去。他覺得港大官僚得如一頭大象,衝擊一下也好。
「70歲不能續約,就是因為之前無人試過?那港大當年取錄16歲的我,也是破例啊,最後我以優良成績畢業,港大應沒後悔吧。當年能破例,為何現在不可?尤其我已為大學貢獻那麼多。」
美國的大學沒類似年齡限制,他問這算不算年齡歧視。
他也明白,港大怕今次開了先例,以後難收難管。他認為應作個別考慮,有幾多人能像他,做到全職教授的工作,既不花港大的錢,又不阻人升級?
他的要求很簡單,就是這一句:
「港大求我留下來教,不收分毫做全職教授,我就會more than happy(很開心)。」
陳惜姿
mcwriter@appledaily.com
他也是受學生愛戴的老師。十六歲以神童之勢入讀港大醫學院,廿一歲以全級首名畢業,1971年起在母校任教。教書近半世紀,仍然樂在其中。目前香港的醫生,除了中大畢業的,大都是黎青龍的學生。
多年來,游說他踏出港大,到外面「搵真銀」的人不知凡幾,但他不為所動。可惜,儘管他忠心耿耿服務母校,踏入七十歲,黎教授行人止步,明年他若要留在港大,將要轉為兼職,令他非常勞氣。
他從沒跟港大計錢,六十五歲以後,他的月薪由廿多萬減至五萬,是他自行找贊助人捐款得來,沒有用港大分毫。他不計較待遇大減,工作量不變,卻重視全職教授的名份。「兼職」兩個字,他受不了。
年紀到了便要退休,本是人之常情。但他希望港大破例,讓他保留全職教授的身份,讓他繼續工作,不問價錢,港大能成全他嗎?
撰文:陳惜姿
攝影︰謝榮耀
行人止步
雖然看來不像,黎青龍畢竟七十歲了。兩天訪問裏,他一天穿橙色西裝,一天彩藍,配合其橙紅色保時捷跑車,像穿花蝴蝶。他本來有點介意公開年齡,但既然現在人人都知道了,他也沒所謂,反正別人覺得他不像七十,豈不更好。
教授之職本是終身聘任的,但六十五歲後行人止步。2013年他申請延任,先後兩次得到兩年合約,到2017年,他六十九,大學遴選及晉升委員會(USPC)給他23個月合約,不夠兩年,便不必驚動校務委員會。但校方已去信他的部門,聲明這是最後一次,2019年5月底約滿後,他若要留校任教,只能稱為兼職教授,薪水減至三萬。
任誰遇到這種情況,都明白是逐客令吧。黎青龍偏不肯走,他喜歡教書,也受學生歡迎,就是職銜轉為兼職、薪水大減他也要教下去,課時不減。
記者疑惑,轉兼職後教學時數不變,可能嗎?
「學生多,醫生少,學院不知幾想我教。我肯免費提供服務,當然可以,但為何要我轉兼職?」
部門主管、醫學院院長都支持他留任,唯獨官僚架構不許。過去五年他自行找贊助人捐款,支票寫給港大,信件指明支持黎教授的研究和教學,月薪自己掙回來。他明年被迫轉兼職的新聞一出,又有一位律師給他捐了100萬,另一位病人也捐了近百萬。但即使如此,全職職位也要終止,明年必要在名義上轉為兼職。錢,他不和港大計較,唯獨「兼職」二字叫他感到委屈。
「港大應該欣賞我……我可以做月球人(每月賺100萬),我肯定我的名氣能給病人信心。我唔出去,港大應該很感動,而不是如此對我。」
不做月球人
黎青龍算是奇人。醫學院從沒有超過70歲的全職教授,之前許多具名氣的大教授,年滿六十便離開,在學院維持兼職身份,大部份時間在外面診症賺大錢。莫說月球人,星球人(每星期賺100萬)也不少,黎教授毫不羨慕,還說:「唔知要咁多錢做乜。」
他也不是沒消費,剛到三藩市看歌劇,350美金一場,他看了四場,挺貴的,但一年不會看很多次。每年三至四次旅行,除非開學術會議,商務機票由對方提供,否則坐經濟艙。
黎教授外表花俏,生活不算樸素,但消費也有節制。紅山半島的單位,2006年已供滿。剛買了一輛保時捷,一次過支付全費,沒有欠債。西裝四五千元一套,兩年沒造新的。曾經愛水晶,但因買得太多家裏放不下,已經停了。每晚外出吃飯,300元一位已經算貴。沒結婚,沒有家累。
人老了,總會想到準備醫藥費傍身。他打算有病時入住公立醫院三等病房,只要百多元一天。病房裏的醫生都是他的學生,他們應該會好好照顧自己,所以無後顧之憂。
「錢是要,但不是咁緊要。要講錢,N個人叫我出去,好多年前已有,近年更多。有個醫療集團求我好多次,我唔想。私人執業,很多時會令病人變成客人,我唔鍾意。」他現時也有看私家症,但只有七至十個,而且很久沒收新症。將來若轉為兼職教授,薪水又減去一截,他或者要到港怡醫院多收幾個私家病人,想到這裏便覺得煩。
他覺得在公立醫院裏,病人和醫生的關係較純粹,醫生做任何檢查,病人不會懷疑醫生的動機。但私人執業就不一樣。
「我每做一項檢查,病人會想:這是為我好,還是醫生為賺錢?乙型肝炎檢查做得幾密?若每月做,病人又會否懷疑我?」
教授的工作,包括研究、教學、診症,他全都喜歡。最大的樂趣來自教學,希望引導學生思考,把不同範疇融會貫通,會為病人着想,成為一個好醫生。有滿路學生跟他打招呼,年年給他送感謝卡,受學生歡迎,他很享受,覺得那是一份榮譽。
Google scholar裏,他的學術論文被引用的指數高踞不下,1998年以拉米夫定治乙肝一文,已被引用2,441次,這也是榮譽,他非常自豪。
去年港大給他頒發45年長期服務獎,其前高官姐姐余黎青萍也到場慶賀。黎教授說:「這是我母校,我服務咁多年,很光榮,校方表揚我的忠心,是我的榮譽。」若明年轉兼職,他將服務港大48年,就在那一點戛然而止,以兼職身份,已不能拿到50年服務獎,不無遺憾。
他覺得自己充滿能量,莫說服務港大50年,60年也可以。他在醫學院多年,沒做過院長,他對權力沒興趣。錢,也不太着緊。「我唔恨錢、唔恨權,但榮譽我鍾意。」
熱愛教學
瑪麗醫院A2內科病房旁,有一個小房間,那是黎教授帶學生巡房後授課的地方。房間不大,窗邊有一張木椅,黎教授把它髹上金漆。他習慣坐在椅背,腳踏在椅上,從容地講解。不用筆記,不用PowerPoint,甚麼都已經記在腦裏。
他過去兩學年教學時間是187和158小時,是其他教員的六成八至一倍。他的學生也證實,其他教授上兩小時的課堂,黎教授會上四個多小時。其他教授帶學生巡房,只在病床邊講解,黎教授巡房後還要在小房間講一小時,那是額外的教導。他不只講解病房內病人的情況,那涉及其他內科的範疇。30多個五年級醫科生擠在斗大的房間內,聽老師循循善誘。
黎青龍3歲讀小學,9歲入讀男拔萃,16歲入港大醫學院,21歲畢業後,翌年開始教書,專研內科。給他教過的醫學生,估計有8,000人。他常說,自己在港大做了一世。
黎教授是內科課程的統籌,上他的堂,已成了港大醫學生的傳統,學生以「德高望重」來形容他,說他教學認真、有熱誠,教得好,很喜歡上他的課。
蔡同學說:「內科裏有很多專科,知識量很大。黎教授不同之處,是有連貫性,幫我們全面認識重要的題目,例如類固醇的副作用。我們要認識甚麼,他都會拿出來討論,務求我們學會。」
「其他教授的教學模式比較割裂,只會教各自的課程,我們只認識到某種病,難以學到醫生的思維。黎教授會跨越不同的科目,在他身上學到其思考方法和邏輯,潛移默化。」
要教遍全級每一個學生,殊不容易。一屆醫科生有230多人,課程內容多,要保證教學質素,會分開小組上課,學期比大學其他學系長,暑假特別短。黎教授還不時給學生加時補課,更是忙碌,但他樂此不疲。
不許人間見白頭
黎教授愛美,記者說他的新車「幾靚」,他不滿意,要記者說「好靚」。
他每星期都染髮,染得頻密因頭髮短,長出來的白髮不好看。又因有脫髮問題,護髮藥一天不敢停。2005年,他把留得很有型的鬍鬚剃了,原因也是鬚變白,要染黑不容易,惟有剃掉。
他有血壓高和膽固醇問題,一直吃藥。安眠藥則已吃了30多年,與年紀無關。除此以外,沒其他健康問題。
教學之餘,他最愛玩Pokémon GO,會穿梭港大校園捉精靈,步履輕盈。他向記者展示捕獲的精靈,成績斐然,說時笑容燦爛,童心未泯。
生活順遂多年,因面臨退休而泛起漣漪。他曾向立法會醫學界議員陳沛然求教,但對方說不便干預港大事務。有人建議他找前副校長譚廣亨,但黎教授覺得很難開口。
「要我上訴,若會成功我不介意,若是失敗的話會好賤,點解要我求佢?」
他用到「賤」字,令記者有點意外。
「明明是我幫你。依家要我求你畀我幫,你若拒絕我點算?即是說:你咪幫囉,但我唔acknowledge(承認)你,仲唔賤?」
嚥不下這口氣,開口又難,他想過寫信到校委會。記者找他,他不會推辭,不怕高調回應,反正已沒甚麼可失去。他覺得港大官僚得如一頭大象,衝擊一下也好。
「70歲不能續約,就是因為之前無人試過?那港大當年取錄16歲的我,也是破例啊,最後我以優良成績畢業,港大應沒後悔吧。當年能破例,為何現在不可?尤其我已為大學貢獻那麼多。」
美國的大學沒類似年齡限制,他問這算不算年齡歧視。
他也明白,港大怕今次開了先例,以後難收難管。他認為應作個別考慮,有幾多人能像他,做到全職教授的工作,既不花港大的錢,又不阻人升級?
他的要求很簡單,就是這一句:
「港大求我留下來教,不收分毫做全職教授,我就會more than happy(很開心)。」
陳惜姿
mcwriter@appledaily.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