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生態足印是測量人類對資源需求的工具,以「地球資源公頃」(gha)為單位(見另稿)。《香港生態足印報告2010》顯示,港人於2007年的生態足印為4地球資源公頃,較地球的可承受上限1.8地球資源公頃,超出1.2倍,顯示港人正透支地球資源。
74%碳排放來自進口產品
報告以07年的數據推算全球150個國家或地區的生態足印,多個已發展國家名列榜首,頭3位為阿聯酋、卡塔爾及丹麥,美國、加拿大及澳洲分別佔據第5、7及8位,生態足印由每人7至10地球資源公頃不等。香港則位列45位,人均4「地球資源公頃」,與05年人均消耗4.4「地球資源公頃」相若,僅有輕微改善。基金會指出,若全球人類均以港人的生活模式生活,1年便消耗了2.2個地球的資源。
報告分析,本港生態足印之中,有60%來自碳排放,當中74%碳排放來自進口產品,餘下為電廠及本地運輸等境內排放。基金會指出,香港高度依賴進口資源,例如農作物、肉類、海鮮及木材等,其中牛肉、海鮮及木材產品,大部分以不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生產,例如生產每公斤牛肉,背後涉及排放36公斤二氧化碳,遠超其他肉類及蔬菜。隨着香港人均消耗牛肉量急升,顯示港人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愈來愈多。
多菜少肉有助救地球
政府數據顯示,本港每年實際排放4200萬公噸二氧化碳,但基金會指出,本港進口貨物涉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未計算在內,估計高達5800萬公噸。基金會環境保護總監鄺力存承認,受地理環境所限,香港難以做到自給自足,但若港人過度依賴進口資源,在全球「生態超支」下,會使全球互相競爭天然資源的情况更趨激烈。港府應制訂應變措施,如鼓勵本地漁農業發展,以減少依賴進口資源,港人亦可透過改變飲食習慣,多菜少肉,以減少個人生態足印。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