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海闊天空:傷口癒合長青網文章

2018年07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7月06日 07:56
2018年07月06日 07:56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削水果時不慎切傷了手,傷口癒合要經過幾個階段。
切傷馬上會流血。血液從切斷了的微絲血管滲出,幸好不一會兒,創口暴露的膠原蛋白(collagen)及血裏的血小板啟動凝血機制,在傷口凝成血塊。這是第一階段。
接着而來的,是發炎的階段(stage if inflammation)。此時細胞因子(cytokines)令微絲血管擴張,液體積聚引起水腫,白血球進駐,吞噬壞死了的組織和細菌,遂有紅、腫、痛、熱等典形的炎症象徵。這是人體受創的反應,不一定代表有細菌感染。
在增生期(stage of proliferation),微絲血管增生,並把膠原蛋白、黏多醣(mucopolysaccharide)等重建組織的原材料鋪設在創面,形成粉紅色的肉芽(granulation tissue)。
表皮細胞也增生,重新覆蓋傷口,恢復了皮膚對抗細菌入侵的屏障。此時,傷口算是「埋口」了。
「埋口」之後,傷口還會經歷一個重塑期(stage of remodelling)。傷口內的膠原蛋白重整,更整齊地排列,肉芽組織內的細胞逐漸凋亡,傷口慢慢恢復以前的面貌。這過程可能長達一年半載。
癒合的過程,又會因切口邊緣能否對得上而有改變。較整齊的切口,在清洗之後可以縫合或用膠紙條(Steristrips)貼上。這樣的傷口縫隙小,癒合快,發炎過程短,疤痕也不太明顯,是最理想的效果,病理學上稱為「一期癒合」(healing by primary intention)。
但若切口沒有縫起來,或因整塊皮被削走而不能縫合,創面相對會較大。血塊和滲出的液體乾燥之後,形成一塊硬硬的痂。這類形的傷口,要待肉芽從傷口底部逐漸把傷口填滿,表皮從傷口的四周邊緣長回來才能癒合。這種癒合的過程需時較長,疤痕也更大和更明顯,稱為「二期癒合」(healing by secondary intention)。
若果傷口受細菌感染,復原的過程就更漫長了。
鍾尚志教授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