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放棄治療免拖殘軀 ICU 1/3病人選擇「好走」長青網文章

2018年07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7月04日 07:59
2018年07月04日 07:59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深切治療部(ICU)搶救能力越高,醫生責任越大,何時救治、何時停止,道德爭議一直存在。資深深切治療部醫生稱,現時有臨床準則決定是否搶救垂危病人,但將病人從死亡邊緣救回,日後卻面對身體極大創傷,不免令人反思代價是否太大。他指現時有三分之一ICU病人選擇不進行治療,坦言死亡未必是最差結果,換個角度看「好走」或許更佳,希望社會能更多討論ICU善終照顧。
記者︰嚴敏慧
瑪麗醫院獲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贊助,早前出版了新書《心切治療.離去》,由該院成人深切治療部主管陳惠明主編,記錄16名公立醫院醫護在醫院內遇上的真實別離故事。新書封面中央有一個菱形圖案,陳惠明指,這是在ICU拯救了無數生命的人工心肺機,不過即使醫療科技再進步,部份ICU常見病如敗血症,救活機率只有70至75%,在ICU死亡不能避免,臨終照顧有必要重視。
每名ICU病人都有治療計劃,但原來三分之一清醒的病人,聽取醫生建議後會選擇不進行治療或搶救。陳惠明指,即使明知有機會醫好,也會尊重病人決定,「病人好多時唔係求生,有啲人怕痛、怕呼吸困難,或者想爭取時間見多啲人」,ICU會做好紓緩治療,給時間讓他與親友道別。他稱最好是病人清醒時能說出意願,若病人已昏迷,則要與家屬解釋治療方案,講清楚好處及壞處。
令醫生反思救回代價
搶救能力越高,醫生責任越大,最怕是救回病人卻令他更痛苦。陳指ICU有臨床準則決定是否搶救垂死病人,但近年他卻常想救回的代價會否太大。曾有貨車司機因嚴重心衰竭入院,用人工心肺救回一命,但血管收窄最終要截肢,不能再駕車;亦有病人血壓低使用多種強心針救活,但手指無血到,要切掉十隻手指,「佢冇鬧我,但係咪救返就成功呢?如果返去Time Zero,病人可能唔會咁選擇」。
成人深切治療部副顧問醫院冼維正則指,曾在同一天遇上兩名病人,經過醫療建議後選擇了不同的路;一名90歲伯伯與孫兒食雪糕時突然大動脈瘤爆裂,入院急救及手術成功,惟術後併發敗血症在ICU留醫,評估後要截肢,他拒絕手術,決定與親友共度最後時光;另一名90歲老人,在老人院昏迷送院,醫生指治療上可幫助的不多,但家人對此有異議,入院後一直與院方有爭拗,病人最後離世。他指第二名病人的家屬浪費了與病人相處最後時光,回頭想甚為可惜。
《心切治療.離去》為非賣品,初版共印刷3,000本,市民可網上登記(網址︰http://bit.ly/getonecopy)免費索取。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