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心臟問題困擾不少人,威爾斯親王醫院2015年引入全球最小、僅似一粒維他命丸大小的無線心臟起搏器,已為超過170名心跳過慢病人植入,新儀器有助病人回復正常心跳。曾有女病人因傳統起搏器引起併發症致傷口灌膿,需植入新儀器保命。專家指新心臟起搏器的手術成功率達99%,暫無病人出現感染。
記者:梁麗兒
威院內科及藥物治療部顧問醫生兼心臟科主管陳日新表示,該院每年平均有300名病人需植入心臟起搏器,多數是心跳過慢病人。透過心臟起搏器24小時監察心跳,在心跳慢時發放微細電極,幫助回復正常心跳。傳統心臟起搏器已知有傷口感染風險,包括放置起搏器的囊袋感染率可高達3.5%。電極導線也有移位、刺穿肺膜、長期用可斷裂等機率。
病人遭傳統儀器刺穿肺膜
該院2015年進行全港首宗無線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屬全球最微型的起搏器,細如一粒維他命丸,比傳統起搏器細小。病人接受導管微創手術,透過大腿靜脈將起搏器植入右心室,直接導電,術後傷口僅1厘米。由於無電極導線,可減少相關併發症。新儀器尤其適合一些曾使用傳統起搏器,但出現感染的病人,但大腿血管狹窄或有阻塞等病人則不適合。
威院目前已累積為超過170名病人植入無線起搏器,病人平均80歲,大部份手術成功,起搏器併發症約2%,包括有病人因「個心穿咗」致心包積液要引流,另有一名病人因無法在心臟找到一個「慳電位置」,有機會導致耗電增加,令起搏器壽命縮短,要改用傳統起搏器。陳稱,院方跟進病人植入無線起搏器後3個月情況,結果顯示病人無感染及儀器移位,植入起搏器的併發症風險由過往3.9%降至2.3%。
71歲的陳女士2013年開始氣促,「平時行十步就要唞一唞」,而且容易攰,有心跳慢的症狀,在左上胸腔植入傳統心臟起搏器,但約兩年後起搏器囊袋出現感染,令皮膚糜爛及灌膿,更令起搏器外露體外。她在私院做手術取出涉事起搏器,惟未有取走相關導線,然後同時在另一邊、即右上胸腔植入另一傳統起搏器,其間被刺穿肺膜。因感染持續,她同年獲轉介到威院,植入無線起搏器,屬本港首批植入新儀器的病人,也是當時全球體重最輕的植入者。她稱,涉及傳統起搏器的私院手術費及治療費達80萬元,目前新起搏器運作正常,無再發生細菌感染,形容自己很幸運。
記者:梁麗兒
威院內科及藥物治療部顧問醫生兼心臟科主管陳日新表示,該院每年平均有300名病人需植入心臟起搏器,多數是心跳過慢病人。透過心臟起搏器24小時監察心跳,在心跳慢時發放微細電極,幫助回復正常心跳。傳統心臟起搏器已知有傷口感染風險,包括放置起搏器的囊袋感染率可高達3.5%。電極導線也有移位、刺穿肺膜、長期用可斷裂等機率。
病人遭傳統儀器刺穿肺膜
該院2015年進行全港首宗無線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屬全球最微型的起搏器,細如一粒維他命丸,比傳統起搏器細小。病人接受導管微創手術,透過大腿靜脈將起搏器植入右心室,直接導電,術後傷口僅1厘米。由於無電極導線,可減少相關併發症。新儀器尤其適合一些曾使用傳統起搏器,但出現感染的病人,但大腿血管狹窄或有阻塞等病人則不適合。
威院目前已累積為超過170名病人植入無線起搏器,病人平均80歲,大部份手術成功,起搏器併發症約2%,包括有病人因「個心穿咗」致心包積液要引流,另有一名病人因無法在心臟找到一個「慳電位置」,有機會導致耗電增加,令起搏器壽命縮短,要改用傳統起搏器。陳稱,院方跟進病人植入無線起搏器後3個月情況,結果顯示病人無感染及儀器移位,植入起搏器的併發症風險由過往3.9%降至2.3%。
71歲的陳女士2013年開始氣促,「平時行十步就要唞一唞」,而且容易攰,有心跳慢的症狀,在左上胸腔植入傳統心臟起搏器,但約兩年後起搏器囊袋出現感染,令皮膚糜爛及灌膿,更令起搏器外露體外。她在私院做手術取出涉事起搏器,惟未有取走相關導線,然後同時在另一邊、即右上胸腔植入另一傳統起搏器,其間被刺穿肺膜。因感染持續,她同年獲轉介到威院,植入無線起搏器,屬本港首批植入新儀器的病人,也是當時全球體重最輕的植入者。她稱,涉及傳統起搏器的私院手術費及治療費達80萬元,目前新起搏器運作正常,無再發生細菌感染,形容自己很幸運。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