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娛.文.樂】消失的青春連續劇長青網文章

2018年07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7月03日 06:35
2018年07月03日 06:35
新聞類別
娛樂
詳情#
【蘋果日報】「你返嚟啦……」這不是龍婆招魂恐怖片,而是青春連續劇必有場面──青年主角感到朋友家人不明白他,像連世界都離棄自己,於是出走,親友從後呼叫,但他頭也不回,感到理想被現實蠶食。
「青春連續劇」這名詞語讓人一聽就明,更知道意思老套,是指年輕偶像主演的電視劇,內容一定有明愛暗戀、多角關係,再加有志者事竟成,苦幹後終於實踐理想。而這個「青春連續劇」字眼其實很香港,它在電視研究為「Teen Drama」,直譯是「少年劇集」;香港說法塞了一個「連續」進去,也像暗示青少年成長困惑多多,連番持續。
這劇種十多年前一定進佔暑假,比如大台就有《當四葉草碰上劍尖時》、《赤沙印記@四葉草2》及《盛裝舞步愛作戰》等等在2003、2004和2008年由初春播到盛夏,或由盛夏播到初秋,總之就是要人看到大台力谷的新人比劍打球跳舞。而香港電台也出過《Y2K系列》,自1999年在暑假叫少年方力申、余文樂、蔡卓妍和關智斌等跟學生靠電視消暑。
集體回憶
今日香港暑假將近,卻十年不見青春連續劇影子,叫學生哥再看不到四葉草,稍年長的也僅記得黃凱芹與區海倫、蔡立兒在《戀愛快拍》(1990)遊街攝影,余倩雯與李克勤黃貫中在《淘氣雙子星》(1989)狂操網球,王書麒與羅明珠、蘇永康在《不再少年時》對打劍道……再推遠點,可能你還看過周星馳、吳君如、吳啟華和陶大宇等在《北斗雙雄》(1983)扮社區中心邊緣青年。這些都儼然是香港「集體回憶」,但它為何消失?
首個理由,是今日年輕人已不靠電視節目連帶集體回憶,卻已轉戰互聯網,而並非對相關劇集失之興趣,會在網上發掘中台日韓Teen Drama。再者是香港媒體幾近放低年輕市場,尤其大台多以過氣口味滿足既有觀眾,而把青春連續劇變得如斷層的電視歷史。這更可以看到香港與各地電視的落差,因為即使老套肉麻,內地也有《以你為名的青春》等劇集,讓人僅聽到五月天的歌而再看故作清新畫面,總覺心曠神怡。至於東南亞的後起媒體,就更面向城市化下成長的青少年,拍出《競技少年S》全以運動為題的劇集。當然美劇持續,是拍足十年的《The Big Bang Theory》,叫主角鬧鬧笑笑;而如果嫌棄故作陽光氣息的青春想像,近年美劇也大膽呈現少年問題,比如去年開始播放的《13 Reasons Why》,就直接叫大家看少年人食煙飲酒自殺……然後再思考人生。這似乎就是要說,青春,不一定靠打波拍拖得以成長。
然而說到底,香港青春連續劇不再,或不單是電視台放低了青少年觀眾,而是整個社會也摒棄年輕人;畢竟有理想的可能會被懲處,有意見的可能會被消音,青春真被現實蠶食,那劇集創作也不好意思硬銷了。
撰文:陳嘉銘
本欄逢周二刊登
【娛.文.樂】
陳嘉銘,以文字品評娛樂,用筆竿敲擊文化。在大學教授電視電影,於生活敬愛動物生靈。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