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蘋果日報】上海教委指姥姥屬普通話規範語,外婆是方言。翻查典籍,「外婆」一詞的原形可追溯到漢朝,唐代文獻已有「外婆」,姥姥最早只見於明朝,亦不只用作解釋母親的母親,故外婆比姥姥在意思上更準確。
古代父系社會與母系分得嚴格,母親家族都用「外」字,顯示疏遠,《說文解字》稱「外,遠也」。《爾雅.釋親》亦將母親的爸爸稱「外王父」,母親的媽媽稱「外王母」,為「外婆」一詞原型,漢代用「外戚」形容母親家族成員。外婆最早見於唐代文獻《法苑珠林》:「我是汝外婆,本為汝家貧。」
姥姥一字最早在明代,《漢語大字典》界定為方言,據《北京方言詞典》的記載,姥姥的詞義最少有四個:「一、兒童稱老年婦女,二、反駁詞,同『哼、胡說』,三、用於堅決反對,有『任何人』的意思。四、指外婆。」事實上方言與普通話亦不互相排斥。
《新京報》發文指,普通話是各地方言共同融合的結果,「買單」是從粵方言吸收。不少散文都有方言的痕迹,《孔乙己》裏「主顧也沒有好聲氣」中的「聲氣」就是方言。文章認為學習普通話,就是學習方言。
新京報/《蘋果》記者
古代父系社會與母系分得嚴格,母親家族都用「外」字,顯示疏遠,《說文解字》稱「外,遠也」。《爾雅.釋親》亦將母親的爸爸稱「外王父」,母親的媽媽稱「外王母」,為「外婆」一詞原型,漢代用「外戚」形容母親家族成員。外婆最早見於唐代文獻《法苑珠林》:「我是汝外婆,本為汝家貧。」
姥姥一字最早在明代,《漢語大字典》界定為方言,據《北京方言詞典》的記載,姥姥的詞義最少有四個:「一、兒童稱老年婦女,二、反駁詞,同『哼、胡說』,三、用於堅決反對,有『任何人』的意思。四、指外婆。」事實上方言與普通話亦不互相排斥。
《新京報》發文指,普通話是各地方言共同融合的結果,「買單」是從粵方言吸收。不少散文都有方言的痕迹,《孔乙己》裏「主顧也沒有好聲氣」中的「聲氣」就是方言。文章認為學習普通話,就是學習方言。
新京報/《蘋果》記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