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保育篇】傳承漁民文化 必先杜絕濫捕長青網文章

2018年06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6月22日 08:33
2018年06月22日 08:33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漁業曾是香港基礎工業之一,由漁業發展經驗、捕魚技巧,以至漁民生活習俗和傳統,均蘊含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黎志邦指出,在時代的巨輪威脅下,倘不再保育重視,水上人家的語言、智慧、技能及文化,很快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被下一代遺忘。他直言,要保育漁民文化,必須先從拯救海洋開始。
本身是香港大學建築保育學部客席助理教授的作者黎志邦一直心繫歷史文化保育,他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60年代本港漁船和捕撈機械的改進,令捕魚效率大幅提升,加上本港人口膨脹,漁產需求增加,香港是亞洲人均海鮮消耗量第二大的地區,全球十大海產進口地,食魚量驚人。不過,過份捕撈,令漁業資源枯竭,嚴重影響海洋生態,「魚嘅生長追唔上人類嘅捕獲同食用嘅速度」。
位置獨特利保育
他引述漁民稱,「以前八月是黃花水,出海往大澳一次便可以收穫好幾擔魚,如今在本港水域捕魚,出海一趟,二、三十斤的魚穫也沒有,有時僅得幾條小魚。」他指出,「有海才有魚,有魚才有漁船,有漁船才有漁民」。如果漁民因無法生計而被迫轉業,繼而漁民生活的社區將不復存在,漁民的傳統習俗也隨之式微。
因此,他認為要保育漁民文化,必須先捍衞海洋資源,漁業才能持續發展,他警告若繼續濫捕魚類及海產,「遲早海裏面就會冇晒魚」。他呼籲港府需與鄰近的內地及東南亞等地區就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作出協調。他呼籲港人有保育漁民文化的意識之餘,亦要「識飲惜食」,避免進食瀕危珊瑚魚。
香港仔地理位置獨特,有助其保存漁民傳統文化,「香港仔臨近市區,陸路交通方便,有助海鮮活魚市場保持經營,但佢又同市區保持一定距離,令香港仔得以保存漁民社區嘅文化同傳統習俗,唔似得筲箕灣同大埔元洲仔等昔日嘅漁港,因市區發展而式微」。他又指出,香港仔極具發展文化旅遊的潛力,「香港仔好早就有珍寶海鮮舫作為旅遊景點」,他認為政府和民間應共同協商,加建相關設施,令新舊共融,加強香港仔的旅遊推廣,令社會更多元化,才得以傳承香港仔的漁業文化。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