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醫字咁淺:細菌當補品長青網文章

2018年06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6月22日 07:55
2018年06月22日 07:55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古語有云,病從口入,假使不注重飲食衞生,便很易吃下細菌、病毒、寄生蟲等而病倒。可是,食物過份乾淨細緻,亦可能構成健康問題。
時為上世紀七十年代,醫學界觀察到英國的印度新移民罹患貧血比率是當地人三倍以上,很多更併發了周邊神經病變。檢查發現,大部份患者也缺乏維他命B12,該養份主要用於製造紅血球和維持神經系統健康,缺少了便會導致巨母紅血球性貧血(Megaloblastic anemia)、亞急性脊髓退化(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cord)、甚至併發認知障礙。
人體不能自我生成維他命B12,故必須從飲食中攝取。B12主要來自肉類,移居英國的印度人很多也是素食的錫克教徒,他們要依賴牛奶中的B12,可是不少赤貧家庭實在難以負擔昂貴的牛奶,結果便得上營養不良和貧血症。印度當地民眾是飲用井水,在自然環境裏,水源通常含較多細菌,微生物具備生成維他命B12的能力,鄉民反而可從中吸收足夠的B12,但移居英國後,他們卻因食水「過度」清潔而患病。當然,這些新移民也是赤貧下的受害者,之後,到經濟及社會支援改善,他們便能免於營養不良與生病(按:豉油經過細菌發酵,所以中國素食者是不愁缺乏B12的)。
貧窮者營養不足可以理解,然而,富裕亦會構成營養不良。
腳氣病(Beriberi)的成因是飲食缺乏維他命B1(Thiamine),致令碳水化合物的轉化過程受阻,促使身體積聚乳酸、丙酮酸等毒素,造成水腫、心臟衰竭及神經退化的症狀。古籍只記載了零星的腳氣病個案,但自十九世紀中葉以後,由於某種不明原因,腳氣病在東亞地區突然變得極為普遍,而最終破解謎團的,是荷蘭醫師艾克曼(Christiaan Eijkman)。
1897年夏天,雅加達軍事醫院爆發了神秘疫症──正確來說是那裏養的雞集體患病了,艾克曼觀察到牠們病徵跟人類腳氣病十分相似,於是展開調查。他發現自6月開始,雞隻被餵飼軍人吃剩的白米,之後秋天到新廚子上任,他勒令雞隻不可吃人食,而要餵回慣常的糙米,「雞腳氣病」跟着便突然絕迹了,艾克曼引申到人類的腳氣病也可能與進食精糧有關,並提倡以改吃粗糧來避免。
東亞民眾傳統上以米糧為食,糙米含豐富維他命B1,但經打磨成白米後卻會失掉養份,十九世紀後期,隨着商貿發展,人們生活質素提升,開始改食矜貴的白米精糧,這反而令腳氣病流行起來,此實為異數。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