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開心見誠:「半格」藥的分別長青網文章

2018年06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6月22日 07:56
2018年06月22日 07:56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小嫻10歲,6歲的時候被發現患有專注力失調和多動症,平時多嘴,上課的時候郁身郁勢騷擾其他同學,被老師視為百厭和不聽話的學生。雖然醫生多次提議處方治療,但父母擔心一旦開始服用,小嫻一世都要依賴藥物。不過,大概年半前,小嫻因為和老師駁嘴,學校警告若是情況沒有改善,便需要退學,父母才開始讓小嫻服藥。可惜,服藥之後,情況只是有少許改善,衝動、駁嘴的情況少了,亦較少被老師投訴在班房郁身郁勢,惟小嫻仍然很難集中精神做功課,成績沒有太大改善。
另一方面,小嫻的多動症和專注力失調,亦為父母構成一定壓力。媽媽在日常生活中要面對小嫻的「無手尾」、駁嘴和學校的投訴,也覺得壓力非常大,最困難是考試的時候要督促小嫻溫書,與小嫻的磨擦越來越多,加上其他的生活壓力,媽媽最後亦需要求診,治理焦慮和抑鬱。媽媽接受治療後有一定的進展,但醫生發現,小嫻的多動症和專注力失調必定要進一步改善,才可以減少給媽媽的壓力,否則會妨礙媽媽的完全康復。
向父母理解之後,醫生懷疑小嫻服用藥物的力度並不夠,可能一方面父母對小嫻服食藥物有抗拒,二來小嫻生得並不高大,故之前處方時過度小心,於父母要求之下,醫生安排小嫻再做一個評估。
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小嫻果然是坐唔定,而且喜歡駁嘴,再加上小嫻過往轉過幾次醫生,治療效果都不太理想,所以小嫻對醫生並沒有多大信心。小嫻的爸爸對藥物仍然有抗拒,但醫生解釋小嫻年紀小,如長時間不能溫習,坐不定,在學校會繼續被標籤,後果可能是一生一世,應該給予她一個機會,父母和小嫻才同意將治療的藥份增加「半格」。三星期後覆診,醫生嚇了一跳,當醫生和媽媽交談時,小嫻竟然坐定定地看書,媽媽也確實覺得很開心,小嫻在學校的表現和成績也有進步,這次輪到父母和小嫻要求,嘗試把藥物份量再增加「半格」,希望得到最好的效果。
多動症和專注力失調,很多時候都會被人誤解為不合作、不聽話、搞搞震,因為患者的年紀小,家長和患者往往都會對服藥有抗拒,但有時候「就住就住」地開藥,反而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在有需要的時候將藥物調校好,不單對患者有幫助,亦可大大減輕家人面對的壓力。
伸延閱讀:http://fb.me/1486drlee
李德誠 精神科專科醫生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