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漁業篇】本地海鮮曾外銷全球長青網文章

2018年06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6月22日 08:34
2018年06月22日 08:34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香港仔於香港開埠初期,已是個大漁村,作為本港四大漁港之一的香港仔(其他為大澳、長洲及青山灣),見證香港漁業春秋,由70年代最輝煌時期,本港魚穫不但滿足全港92%消耗量外,更可外銷海外,至90年代漁業萎縮,鮮魚及海產逐步由外地入口供應,滿足港人食用需求。
自香港開埠初期起,漁業已是本港重要經濟產業,更曾是香港第一產業,高峯時漁民高踞香港一成人口,二次大戰本港漁業受創,不少漁船逃離香港,漁民人口驟減66%。戰爭結束後,港英政府大力扶助漁業,令漁業逐步走上軌道。60年代漁船從風帆推動過渡到機械化世代,曾經歷最興盛的黃金30年。最輝煌時期,本港魚穫包括蝦、紅衫、牙帶、馬頭、竹籤魚等外銷日、韓以至美加,曾成為英聯邦最大漁港。至90年代漁業資源衰竭、勞工短缺、燃油和造船成本高漲,本港漁業逐漸萎縮,昔日風光不再。
有人搞雪艇 有人賣油渣
身為正宗「香港仔」的63歲新書發起人周其仲,正是香港漁業歷史的見證人,與兄長抓緊漁業演變的脈搏發展商機。周其仲父親以前在陽江做「傍船」,即海上保鑣,1949年解放後來到香港,「爸爸初時在塔門落腳,未幾移居香港仔,我是由香港仔岸上嘅接生婆助產出世」。周其仲有三兄兩姐,另有兩兄一姐是同父異母,三哥最初做魚販,向漁民收魚再向魚欄批發,四哥則做蝦艇。
60年代漁船開始機械化,漁民出海捕撈越航越遠,周的三哥見機不可失,開始經營「雪艇」生意,向牛奶公司購入冰磚,鑿成小塊賣給漁民,以保持魚穫新鮮,他說:「當時我讀初中,暑假就幫哥哥扯大纜,將牛奶公司嘅生雪吊落躉船上。」及至70年代初,九成漁船已相繼裝上柴油引擎,其兄長乘勢轉行售賣油渣,建造香港仔第一艘鐵殼配油船,以流動應召方式為漁民補充燃油,周中學畢業後,協助家人打理生意。
到80年代,香港工業越來越蓬勃,漁業開始式微,漁民逐漸轉至工廠打工,遷到岸上居住,但不擅辦理買樓手續,於是周和兄長化危為機,轉做地產代理,介紹及協助相熟漁船客戶買樓。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