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本土話題:香港仔香港根源長青網文章

2018年06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6月22日 08:35
2018年06月22日 08: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漁業曾經是香港第一產業,海鮮曾行銷全球。作為本港四大漁港之一的香港仔,不但盛載着香港漁業的光輝歲月,「香港仔」也象徵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背後蘊藏更深層的歷史意義,「香港」此名正是由「香港仔」而來。自小於油麻地避風塘附近長大、與漁民結下不解緣的香港大學建築保育學部客席助理教授黎志邦,及其兄長、前香港仔坊會社會服務中心主管黎志棠,耗費逾十年時間撰寫及編著以香港仔漁港發展興衰為主題的《從前有個香港仔》一書,由歷史、經濟及文化角度追溯香港仔在本港的角色,記錄漁民傳統習俗等「非遺」文化,從而全面分析漁業的挑戰,包括過度撈捕問題,提出可持續發展方向,呼籲公眾要珍惜海洋資源,香港漁民文化才得以繼續傳承。
記者︰謝明明
【歷史篇】香港原指石排灣小村
作者黎志邦表示,明朝以前,歷史地圖上還沒有記載「香港」這個地名,至清代《新安沿海圖》所注的「香港」,標示為當時港島近香港仔石排灣的一條小村,所以石排灣可算是當時所稱的「香港」。延至19世紀中葉,英國人向清政府要求租借香港島作為曬貨修船用途,中國的輿圖才正式出現「香港」二字。
Hong Kong譯自水上人口音
他指出,香港仔在本港歷史上佔有重要位置,「『香港』此名正是源自香港仔,從前用作運銷香木的石排灣轉運港,原稱『香港』,更曾經有條『香港村』,亦即目前香港仔天后廟對開嘅位置。後因1841年英軍初次來港時在赤柱登陸,於是用咗香港村嘅『香港』作為全島嘅名字,更根據水上人嘅口音『康港』將英文譯為『Hong Kong』,所以要了解香港的根,就必須從香港仔出發。」
早在明朝時,香港仔附近已有漁民聚居,1841年英國佔領香港,當時港島區有7,450人,其中香港仔陸上人口有200人,算是大漁村。黎志邦指出,在本港開埠初期,有三大重要蛛絲馬迹引證香港仔備受港英政府重視,「第一是,回顧1840年代,香港只有四個地段被劃為市區,其中一個是石排灣;第二是,當時港島僅有三所警署,其中一所便座落香港仔,並有英軍駐守;第三,1848年殖民地政府首次批出教育經費給三所中文學校,當中包括石排灣學校。」
編輯黎志棠為前香港仔坊會社會服務中心主管,服務香港仔逾30年,指香港仔至今仍保留完整的漁民社區和傳統風俗,例如水上人認為婦女在月事期間是不潔,禁止參與祭祀,也不可到其他船隻及於船頭上落,「因為船頭有船頭公,守護整條船,如果犯禁,船主需要『生雞掛紅』,以公雞血混和白酒,然後噴灑船頭清除污穢。」而外來人上船參觀,若有婦女同行,需向船主給予利是,「象徵式畀1元利是都得,主要取意頭,避免為船隻帶來噩運,但現在部份漁民較開明,無強制一定要畀利是。」他稱,漁民風俗和禁忌都為保平安,「全因漁民經常與風浪搏鬥,漁船就是身家性命財產,每一次出海,都只求平安歸航。」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