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療癒系音樂 治中風失語 開騷唱live 改善表達能力長青網文章

2018年06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6月19日 07:59
2018年06月19日 07:59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中風不但令人身體癱瘓、影響活動能力,若大腦語言中樞受損,更會出現語言障礙,患上失語症。香港復康會成立全港首個中風復康合唱團,由音樂治療師帶領,用唱歌助病人重拾說話能力,更希望病人能透過歌曲抒發情緒,從失落悲傷中走出來。
記者:嚴敏慧
由社區文化發展中心、香港復康會及國際音樂治療中心合辦的「樂隨風中風合唱團」,是香港首個中風復康合唱團,運用腦神經音樂治療結合社區音樂治療,成員中除中風失語病人,亦有病人家屬及照顧者。合唱團成立三年累積成員近60人,除每周定期練習,亦有多次參與公開演出經驗。音樂治療師鍾敬文表示,以合唱團模式治療中風失語患者,當中運用了腦神經音樂治療理論,對表達性失語症,即左腦的腦區受損,導致右半身不便患者最有用。左腦負責言語表達,若左腦受損,患者溝通能力較弱,說話慢且斷續,但其實音樂表達沒有受損。
慢速唱《紅日》增成功感
腦神經音樂治療最常用旋律語調治療法(MIT),以日常字句加入旋律,再引導患者按旋律加上拍子「唱出」句子,之後將旋律取走,希望患者能說出話句。鍾舉例,如房間悶焗想開窗,治療師會創作旋律,先用琴彈出,邊打拍子邊唱出「可以打開窗嗎」,唱兩、三次後,再由病人唱,之後停止音樂只唱歌,再慢慢變成說「可以打開窗嗎」。
應用在合唱團時,病人較難單對單學習說話,鍾敬文會選擇耳熟能詳的歌曲,先讓病人每句唱一、兩個字,慢慢再唱整句,再進展到整首歌,「例如我唱『問我歡呼聲有幾』,病人就唱『幾多』」。音樂治療一定要使用現場音樂,不能用預先錄製音樂,因患者的能力難以順暢唱完一首歌,現場伴奏可調節速度,例如「《紅日》歌詞病人好鍾意,但太快我唱都困難,用結他就可改變節奏慢慢唱」,這樣亦能增加病人成功感。
創作亦是治療一部份,合唱團過去共創作五首歌,鍾指能讓患者透過歌詞表達心聲,寫歌過程亦會回憶、重組及整理經歷,藉此抒發情緒。他補充,合唱團是社區音樂治療一種,透過同行者與朋輩支持,讓參與者建立自信心及康復動力,還要與社區連繫,故本月30日將舉行「唱到甩肺音樂會」,大唱耳熟能詳的流行曲如《獅子山下》、《發現號》、《海闊天空》,以及創作歌曲《我對你說》、《為生命喝采》等。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