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攝影師又驚又想影︰摸前臂骨似有交流長青網文章

2018年06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6月16日 08:00
2018年06月16日 08:00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獲獎無數的攝影師陳的,面對從未有接觸過的人體標本,也與平常人一樣驚。「認識解剖,都係一啲紀錄片、電影、電視……印象係好核突,好唔舒服」。對於一個攝影師,拍攝人體標本機會難得,令陳的「又驚又想做」,正式拍攝前更失眠一個月;但經過六日拍攝,他發現恐懼源自於不了解,親身了解過、觸摸過,他深深體會到身體的神奇。
恐懼源自氣氛而非標本
陳的是一名靜物及建築攝影師,作品經常在世界各地展出,曾獲不少國際獎項。他透露,自己對解剖對標本原本一無所知,所以一樣恐懼,但投入拍攝後發現,恐懼源自於氣氛,並非標本本身,「當初影周圍熄晒燈,有啲唔慣,但影影吓都冇乜嘢,現場仲有大體老師」,是的,他是在放有二十多具大體老師的港大解剖室拍攝這輯標本相片。
港大安排了六天拍攝,陳的將不同標本分類去影,由在小透明箱內浸着防腐藥水的標本,到大箱內的標本,再到可以拎上手的骨頭,最後影不同器官。到第二、三日,他開始敢直接接觸標本,「摸上去嘅感覺?」記者問,「好奇怪,好難形容……好似前臂骨,會覺得好似拖住一個人隻手,個感覺好特別,好似同緊一個人交流……會有情緒會有諗法」陳的答。
他指,整個拍攝難度並非畫面或技術上處理,「心理上大於所有,好擔心自己做得唔好」;如何對待標本亦是一個難題,是生物?是死物?「依家(標本)冇生命,但(標本)又曾經有生命,情緒上點去溝通,應該點樣理解呢?」但到拍攝那日才發現,不用多想,全由直覺主導即可,所以他見到腹前壁是一個森林,大網膜是一塊蕾絲布(Lace)。
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陳立基也有想過為何大眾會怕解剖、會怕標本,他認為公眾害怕是因為器官、內臟等,經常連結上不好的事件,例如受傷時會痛會流血見骨,當這些直接關聯到受傷、手術,再見到人體內部會感覺到痛及不適,但其實每個身體部件都很重要,是保持人的生存運作中,希望大家看過《探》一書會有改觀。
■記者嚴敏慧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