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龍舟鼓響,糭黍飄香,鹹肉糭、鹼水糭、綠豆糭、裹蒸糭各有所好,但有一隻糭,大家可能未聽過,就是圍村獨一無二、如今幾近失傳的「灰水糭」。50多歲的文英嬌是新界五大氏族文氏族人,自小便愛吃母親親手包的灰水糭,13年前母親離世後,這家傳手藝亦險些失傳。嬌姐自覺生於文家有「糭」責任,於是四出找父老請教,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嬌姐總算學會了這碩果僅存的灰水糭製作方法。嬌姐拿着剛包好的灰水糭說:「我估阿媽會好滿意……阿媽你睇吓,你個女幫你發揚光大呀!」
記者:李晟謙
「有啲人會問乜嘢叫灰水糭,係咪油灰水嗰啲」,嬌姐說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都會誤會,但其實灰水糭類似鹼水糭。她出生於接近落馬洲邊境的洲頭村,以前每逢端午節,村民都會吃灰水糭。以荔枝柴生火後的灰燼,加入水翁葉煲成的水,過濾出帶鹼性深褐色的「灰水」,糯米浸在灰水中過夜便變成金黃色,以糭葉包成糭蒸熟,灰水糭便大功告成。
無人燒柴無灰可收 古法灰水糭日漸沒落
聽落幾個步驟便成的灰水糭,實際上耗時長久,因荔枝柴不易找,所幸嬌姐的祖屋後山有一個小果園,丈夫鄭家鈿才可以砍柴生火。而且荔枝灰要逐少收集,1.2公升的灰水只能包10隻灰水糭。嬌姐說以前人們慢活過日辰,但現代人講求快,加上新一代拆灶改用石油氣爐煮食,無人燒柴便無灰可收,於是古法製作的灰水糭便日漸沒落。
造灰水糭倒沒講求資格,嬌姐說以往最鼎盛時村內二百戶人,每戶家中婦女在農曆五月開始包灰水糭,各家口耳相傳製作方式,戶戶不同。到端午節時與左鄰右里交換自家製灰水糭。小時候,嬌姐六兄弟姊妹放學回家便幫母親忙,「好慘㗎,又要去水井擔水,又要上山攞柴。」嬌姐笑着抱怨,至於其母則負責調校灰水等最重要的工序。
如是者,年復年由嬌姐那代至下一代,每年端午也吃到其母製作的灰水糭,卻沒想過傳承問題,「有啲嘢失去咗先會懷念」。至13年前母親過世,嬌姐才發現從未請教過母親如何製作灰水糭,「諗起阿媽嘅味道,搵唔返」,加上姨甥女一句「其他糭不吃」,令嬌姐決心要學懂母親這門拿手工藝。
但母親已過身,嬌姐一度欲學無門,湊巧朋友的叔婆亦是圍村人,嬌姐與鈿哥便厚着臉皮請教,幸好叔婆亦大方教授。到第一次落手調灰水浸糯米,嬌姐卻發現一晚過後糯米沒有變成金黃色而失敗了。於是又再調校灰水,重複至第四次才找到對的方法,原來灰水要重複過濾五次才夠鹼度,整個過程需時一星期。那次嬌姐一嚐便知道是回憶的味道,「好多時都係憑記憶,喺記憶中諗點整出嚟,但可能差少少,差啲乜,咪差啲回憶囉」。
製作圍村傳統食物 恍如傳承母親的一生
縱然單是調校灰水也需耗時日久,不過嬌姐與丈夫自學會灰水糭製法,從不嫌煩,每年堅持自家製作。「我阿媽唔止浸糯米,佢仲要揀過啲米,以前賣嘅糯米溝雜咗,有粘米有糯米,佢好招積挑咗啲粘米出嚟先做糭,佢好認真㗎做呢樣嘢」。灰水糭對嬌姐的意義,除傳承文化,更大是保留回憶。對圍村婦女而言,製作傳統食物是她們一生最豐富的知識,嬌姐傳承了圍村文化,也恍如傳承了母親的一生。能複製出母親的味道,成為嬌姐堅持的動力,因為每次嚐到一樣的味道,便會想起舊時情景。
想到亡母,嬌姐臉上依舊掛着笑容,但眼睛濕了一眶,嬌姐說,到現在每次包好一批灰水糭,必定會放在母親靈位前讓她點評。「係呀,呢個係婆婆嘅味道」,嬌姐的姨甥女給了肯定答案,丈夫鈿哥也說:「外母如果在生,今時今日佢都一定好開心。」
記者:李晟謙
「有啲人會問乜嘢叫灰水糭,係咪油灰水嗰啲」,嬌姐說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都會誤會,但其實灰水糭類似鹼水糭。她出生於接近落馬洲邊境的洲頭村,以前每逢端午節,村民都會吃灰水糭。以荔枝柴生火後的灰燼,加入水翁葉煲成的水,過濾出帶鹼性深褐色的「灰水」,糯米浸在灰水中過夜便變成金黃色,以糭葉包成糭蒸熟,灰水糭便大功告成。
無人燒柴無灰可收 古法灰水糭日漸沒落
聽落幾個步驟便成的灰水糭,實際上耗時長久,因荔枝柴不易找,所幸嬌姐的祖屋後山有一個小果園,丈夫鄭家鈿才可以砍柴生火。而且荔枝灰要逐少收集,1.2公升的灰水只能包10隻灰水糭。嬌姐說以前人們慢活過日辰,但現代人講求快,加上新一代拆灶改用石油氣爐煮食,無人燒柴便無灰可收,於是古法製作的灰水糭便日漸沒落。
造灰水糭倒沒講求資格,嬌姐說以往最鼎盛時村內二百戶人,每戶家中婦女在農曆五月開始包灰水糭,各家口耳相傳製作方式,戶戶不同。到端午節時與左鄰右里交換自家製灰水糭。小時候,嬌姐六兄弟姊妹放學回家便幫母親忙,「好慘㗎,又要去水井擔水,又要上山攞柴。」嬌姐笑着抱怨,至於其母則負責調校灰水等最重要的工序。
如是者,年復年由嬌姐那代至下一代,每年端午也吃到其母製作的灰水糭,卻沒想過傳承問題,「有啲嘢失去咗先會懷念」。至13年前母親過世,嬌姐才發現從未請教過母親如何製作灰水糭,「諗起阿媽嘅味道,搵唔返」,加上姨甥女一句「其他糭不吃」,令嬌姐決心要學懂母親這門拿手工藝。
但母親已過身,嬌姐一度欲學無門,湊巧朋友的叔婆亦是圍村人,嬌姐與鈿哥便厚着臉皮請教,幸好叔婆亦大方教授。到第一次落手調灰水浸糯米,嬌姐卻發現一晚過後糯米沒有變成金黃色而失敗了。於是又再調校灰水,重複至第四次才找到對的方法,原來灰水要重複過濾五次才夠鹼度,整個過程需時一星期。那次嬌姐一嚐便知道是回憶的味道,「好多時都係憑記憶,喺記憶中諗點整出嚟,但可能差少少,差啲乜,咪差啲回憶囉」。
製作圍村傳統食物 恍如傳承母親的一生
縱然單是調校灰水也需耗時日久,不過嬌姐與丈夫自學會灰水糭製法,從不嫌煩,每年堅持自家製作。「我阿媽唔止浸糯米,佢仲要揀過啲米,以前賣嘅糯米溝雜咗,有粘米有糯米,佢好招積挑咗啲粘米出嚟先做糭,佢好認真㗎做呢樣嘢」。灰水糭對嬌姐的意義,除傳承文化,更大是保留回憶。對圍村婦女而言,製作傳統食物是她們一生最豐富的知識,嬌姐傳承了圍村文化,也恍如傳承了母親的一生。能複製出母親的味道,成為嬌姐堅持的動力,因為每次嚐到一樣的味道,便會想起舊時情景。
想到亡母,嬌姐臉上依舊掛着笑容,但眼睛濕了一眶,嬌姐說,到現在每次包好一批灰水糭,必定會放在母親靈位前讓她點評。「係呀,呢個係婆婆嘅味道」,嬌姐的姨甥女給了肯定答案,丈夫鈿哥也說:「外母如果在生,今時今日佢都一定好開心。」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