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蘋果日報】美國《科學》期刊前日刊出報告,指許多原於日間活動的野生哺乳類動物為避開人類,越趨夜行,減少活動甚至搬到更偏遠地方。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生態學家蓋納主導的報告,分析了六大洲共62種由沙漠到森林棲息的動物研究,包括非洲坦桑尼亞獅群、南美巴西水獺、北美加州土狼、歐洲波蘭野熊及亞洲尼泊爾老虎的日常生態。
夜行時間增加1/5
分析員發現,人類日常活動時如狩獵和務農,甚至一般人視之為「親親自然」的登山和露營亦會打亂動物作息,原本日夜活動時間為「一半一半」的動物,會減少於白天出沒,夜行動物就會更深閨,一天中夜行時間平均增加1/5,由50%變成68%。
蓋納說:「這顯示動物面對人類時傾向小心謹慎,也許我們以為自己沒有在樹林中留下痕迹,但其實我們的出現已帶來長遠影響。」夜行動物增加連帶影響了大自然的食物鏈運作,例如居於加州山間的土狼因改為夜間獵食,白天的「食物」雀鳥和松鼠數目因而增加。撇除無法適應「夜生活」的一群,蓋納認為「人類於白天活動,野生動物晚上生活」未嘗不是好事。
美聯社
夜行時間增加1/5
分析員發現,人類日常活動時如狩獵和務農,甚至一般人視之為「親親自然」的登山和露營亦會打亂動物作息,原本日夜活動時間為「一半一半」的動物,會減少於白天出沒,夜行動物就會更深閨,一天中夜行時間平均增加1/5,由50%變成68%。
蓋納說:「這顯示動物面對人類時傾向小心謹慎,也許我們以為自己沒有在樹林中留下痕迹,但其實我們的出現已帶來長遠影響。」夜行動物增加連帶影響了大自然的食物鏈運作,例如居於加州山間的土狼因改為夜間獵食,白天的「食物」雀鳥和松鼠數目因而增加。撇除無法適應「夜生活」的一群,蓋納認為「人類於白天活動,野生動物晚上生活」未嘗不是好事。
美聯社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