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數碼廣告:fb不想知的「勵志故事」長青網文章

2018年06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6月14日 05:25
2018年06月14日 05:2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蘋果日報】Wired雜誌上年做了一個專題,叫「News in Crisis」,談新聞傳媒在經營環境轉變及網絡洪流下要面對的危機。其中一篇文章《INSIDE THE MACEDONIAN FAKE-NEWS COMPLEX》是介紹一個藉發佈假新聞發財的後生仔。
這位住在馬其頓的年輕人利用自己學到的Digital Marketing技巧,在美國總統期間建立了多於一個facebook的Content Farm專頁。每天就東抄西抄一些支持Trump的內容,貼到Blog上,再Share上facebook Page,然後再轉貼到facebook上不同的政治群組。結果他在2016年2月靠這些技倆而賺到150美元。他覺得這樣比上課更有意義,於是他就放棄了學業。最後由8月至11月,這位年輕人靠抄抄貼貼(假)新聞賺到16,000美元入息。而馬其頓平均入息為每月371美元。
要準確地描述這位年輕人做的事,就是趁美國大選搞Content Farm發佈不分真假的新聞賺流量,賺廣告費。
這個故事夠「勵志」吧?不過作為網絡巨頭,Google與facebook就一定不想這些事情重演,因為這意味着在他們平台上,會有很多劣質的內容,令用戶真假難分。
雖說早前Cambridge Analytica的事件令facebook很麻煩;而GDPR亦夠辛辣得令全世界的公司,只要有搜集任何個人資料都要申報,但這些頂多都是「麻煩」,仍未能影響到Google、facebook等網絡公司的生意。私隱問題的確是令他們做多了工夫,但廣告商未必會給他們很大壓力,反而平台上的內容問題就真正是他們的生意問題。
其中一個大家記憶猶新的例子,應該就是YouTube被廣告商杯葛的事件。當時杯葛他們的廣告商都是全球有名的企業。這些企業是在全球各國都有Presence的。換句話說,一聲令下就會影響YouTube在全球多個國家市場的收入。那次杯葛是甚麼事呢?Brand Safety!因為個別廣告商發現自己的內容出現在一些極端主義的內容旁邊。他們不希望把自己與這些內容拉上關係。
網絡女王Mary Meeket在她2018年的互聯網趨勢報告中也提及「Accountability」對於「內容平台」是個重要的問題。而且她更列出了這兩大巨頭在剛過去的日子做了些甚麼來對抗內容的問題。例如facebook在2018年Q1就刪除了超過5億個假Account。當中有99%是不經人手檢舉,系統直接刪除的;另一方面Google在2017年Q4亦剷走了800萬條影片,當中有75%是未有任何人看過就已經不存在了。甚至最近facebook都有舉動教用戶如何分辨真假新聞,以及讓用戶去Rate哪個內容的Source是可信等。就是希望提升平台的「Accountability」。
不過這些網絡巨人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facebook平台上有些明顯是內容農場的專頁,偏偏這些專頁都是得到藍剔認證的;而且facebook賴以賺錢的Algorithm也有不少是鼓勵偷內容,而變相成了鼓勵內容農場成長的元素。
Jansen Lu
http://www.facebook.com/janstechblog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