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大數據分析 55歲以下患病率升 肥胖增風險 大腸癌年輕化長青網文章

2018年06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6月13日 07:59
2018年06月13日 07:59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大腸癌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分析6個國家及地區、合共逾一億人口的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在1988年至2007年間的發病趨勢,發現本港55歲以下的大腸癌新症,平均每年增加1.65%;55歲以上群組的新症比率下跌。醫生認為年輕化原因或與都市人飲食西化、肥胖有關,令大腸提早出現瘜肉,呼籲市民從控制體重、均衡飲食着手預防。
記者:于健民
大腸癌多年來都是本港頭號癌症,2015年新症達5,036宗。為了解此病有否年輕化趨勢,中大腸胃科團隊今年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提供的大數據,分析本港、美國、英國、瑞典、日本及上海6個國家及地區,1988至2007年合共約6.6萬宗大腸癌個案。
大腸癌主要分結腸癌及直腸癌兩種。分析數據顯示,本港55歲以下結腸癌新症,於該20年間平均每年增加1.65%;55歲或以上卻平均每年少1.29%。至於較不常見的直腸癌,55歲以下患者數目平均每年增3.51%;55歲或以上群組則增2.45%。除了本港,美國、上海的腸癌個案亦出現年輕新症增、年長新症跌的趨勢。
脂肪多 影響腸道細菌生態
該項大數據研究上周於權威專業會議「消化疾病周」發表。參與研究的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導師雷諾信認為,研究揭示了大腸癌有持續年輕化的趨勢,估計原因與都市人偏好西式飲食習慣如多肉少菜;肥胖問題等有關。
中大醫學院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沈祖堯指出,雖然以往醫學界對大腸癌的成因沒有一致推斷,但近年的研究結果,已揭示足夠的醫學證據證明肥胖可導致大腸癌,即因體內脂肪增長,使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影響荷爾蒙及細胞生長能力,增加患癌風險。
此外,腸道內有不同的細菌如霉菌、益生菌等,曾有研究指出,肥胖可導致腸道內細菌生態有變化,如使某些細菌生長得特別快,破壞了細菌生態及多樣性,增加患癌風險。
沈祖堯表示,雖然是次只是統計數據分析,但認為社會需關注大腸癌年輕化問題,及制訂適當措施減輕相關醫療負擔。以往醫學界認為,肥胖是高血壓、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疾病的元凶之一,但是次大數據研究,配合各個國家的肥胖問題統計數字,未來醫學界會更關注肥胖所導致的癌症風險問題。他又稱,大腸癌的五大風險,即年齡、性別、肥胖、吸煙及家族遺傳,市民應從預防風險因素着手,對抗大腸癌。雷諾信補充指,均衡飲食,多做運動都有幫助。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