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牛頭角附近、近淘大花園的佐敦谷明渠頻頻傳出臭氣,困擾居民和晨運客。《蘋果》視察發現附近肉檔將污穢物沖出行人路和馬路,流入雨水渠。區議員懷疑污穢物積聚渠內,引致臭氣攻出明渠渠口,批評向當局多次投訴無效,促請檢控非法排污的商舖。渠務署現正研究活化佐敦谷明渠,預料最快明年施工,2至3年內完成,區議員質疑改善景觀根本不是長遠「治臭方案」。
記者:黃海燕 攝影:黃文邦 李錦鏵 剪接:魏利民
佐敦谷箱形雨水渠匯聚山上的雨水,經過百多米的明渠,旁為佐敦谷遊樂場和游泳池,近彩霞道開始被覆蓋為暗渠,穿過牛頭角下邨及九龍灣工廠區,沿途收集路面坑渠的雨水,雨天直接排放到維港,旱天則經九龍灣污水截流站轉送到污水處理廠。
商舖沖污水垃圾到路邊
近彩霞道的明渠口長期間歇性傳出臭味,街坊王太表示想晨運都嫌太臭,在附近打網球的街坊吳先生則指臭味令人精神下降。區議員葉興國表示已多次向政府投訴,卻未獲回覆調查結果。渠務署回覆《蘋果》指經檢查後,發現近牛頭角安華街的雨水渠入口有垃圾積聚,已聯絡相關部門加強清潔街道,卻沒回應有否向任何人作出檢控。
記者先後視察兩次,發現安華街有肉檔於黃昏七時許收舖時,職員用清潔劑洗刷肉枱,並沖水到行人路上,又將垃圾掃出馬路,再開大水喉將污水連肉碎沖出馬路,污穢物沿路邊流入雨水渠。拍攝期間,有清潔工人曾於渠蓋面掃垃圾,仍無法清走所有肉碎。根據《水污染管制條例》,將污水排入雨水渠屬非法行為,初犯最高可被罰款港幣20萬元及監禁6個月。
另外,當區區議員葉興國曾收到街坊投訴,指目擊牛頭角道有燒味檔在雨水渠口清潔油膩用具。他懷疑佐敦谷明渠與暗渠交界的臭味,或因商舖非法排污積聚所致,但向政府部門投訴無果
區議員批活化工程無助除臭 應檢控排污者
葉興國指十多年前,淘大花園居民連在家吃飯也聞到明渠臭味,2009年起政府動工覆蓋部份明渠,成為現在的彩霞道休憩處,但臭味沒有消失,倒攻出近彩霞道的明渠口,政府每年清洗渠道一、兩次,最近則在渠口擺放「水凝膠」物料,試驗除臭功效,但全都治標不治本,「擺的時候就無問題,但過一段時間臭氣又走出來」。
翻查資料,渠務署於2016年綠化佐敦谷明渠,在斜坡加植被等,耗資約420萬元。該署現正研究活化佐敦谷明渠,預料最快明年施工,2至3年內完成,工程費預算在3,000萬元以下。葉興國說「活化」只是加石頭等障礙物,方便儲水沖刷渠道及美化景觀,跟除臭是兩回事。他強調:「去檢控他們(排污者),消除非法倒污水(行為),才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五成街坊不知路邊坑渠收集雨水
記者訪問10位當區街坊,一半人根本不知路邊渠口不能收集污水。有人更誤以為佐敦谷明渠是污水渠,猜測山上的污水處理設施排污到明渠引致惡臭。該污水處理設施的職員表示,那是處理佐敦谷堆填區(現為佐敦谷公園)滲出的污水,再經污水管道送走,而明渠收集的是雨水。
市民一般認為坑渠是「雨污合流」,影響公共衞生和水質。直至1989年渠務署成立,將排污和防洪分開:污水經地下管道流到污水處理廠,淨化後才於深海排放;而街上的坑渠為雨水渠口,管道連接大海。不過因有大廈仍非法接駁污水管到雨水渠、商舖非法倒水、公民意識不足等問題,為淨化海港水質,部份雨水渠末端增設旱季截流器,在旱天轉送渠水到污水處理廠。要根治雨水渠污染問題,仍需檢控違法者和加強公民教育。
記者:黃海燕 攝影:黃文邦 李錦鏵 剪接:魏利民
佐敦谷箱形雨水渠匯聚山上的雨水,經過百多米的明渠,旁為佐敦谷遊樂場和游泳池,近彩霞道開始被覆蓋為暗渠,穿過牛頭角下邨及九龍灣工廠區,沿途收集路面坑渠的雨水,雨天直接排放到維港,旱天則經九龍灣污水截流站轉送到污水處理廠。
商舖沖污水垃圾到路邊
近彩霞道的明渠口長期間歇性傳出臭味,街坊王太表示想晨運都嫌太臭,在附近打網球的街坊吳先生則指臭味令人精神下降。區議員葉興國表示已多次向政府投訴,卻未獲回覆調查結果。渠務署回覆《蘋果》指經檢查後,發現近牛頭角安華街的雨水渠入口有垃圾積聚,已聯絡相關部門加強清潔街道,卻沒回應有否向任何人作出檢控。
記者先後視察兩次,發現安華街有肉檔於黃昏七時許收舖時,職員用清潔劑洗刷肉枱,並沖水到行人路上,又將垃圾掃出馬路,再開大水喉將污水連肉碎沖出馬路,污穢物沿路邊流入雨水渠。拍攝期間,有清潔工人曾於渠蓋面掃垃圾,仍無法清走所有肉碎。根據《水污染管制條例》,將污水排入雨水渠屬非法行為,初犯最高可被罰款港幣20萬元及監禁6個月。
另外,當區區議員葉興國曾收到街坊投訴,指目擊牛頭角道有燒味檔在雨水渠口清潔油膩用具。他懷疑佐敦谷明渠與暗渠交界的臭味,或因商舖非法排污積聚所致,但向政府部門投訴無果
區議員批活化工程無助除臭 應檢控排污者
葉興國指十多年前,淘大花園居民連在家吃飯也聞到明渠臭味,2009年起政府動工覆蓋部份明渠,成為現在的彩霞道休憩處,但臭味沒有消失,倒攻出近彩霞道的明渠口,政府每年清洗渠道一、兩次,最近則在渠口擺放「水凝膠」物料,試驗除臭功效,但全都治標不治本,「擺的時候就無問題,但過一段時間臭氣又走出來」。
翻查資料,渠務署於2016年綠化佐敦谷明渠,在斜坡加植被等,耗資約420萬元。該署現正研究活化佐敦谷明渠,預料最快明年施工,2至3年內完成,工程費預算在3,000萬元以下。葉興國說「活化」只是加石頭等障礙物,方便儲水沖刷渠道及美化景觀,跟除臭是兩回事。他強調:「去檢控他們(排污者),消除非法倒污水(行為),才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五成街坊不知路邊坑渠收集雨水
記者訪問10位當區街坊,一半人根本不知路邊渠口不能收集污水。有人更誤以為佐敦谷明渠是污水渠,猜測山上的污水處理設施排污到明渠引致惡臭。該污水處理設施的職員表示,那是處理佐敦谷堆填區(現為佐敦谷公園)滲出的污水,再經污水管道送走,而明渠收集的是雨水。
市民一般認為坑渠是「雨污合流」,影響公共衞生和水質。直至1989年渠務署成立,將排污和防洪分開:污水經地下管道流到污水處理廠,淨化後才於深海排放;而街上的坑渠為雨水渠口,管道連接大海。不過因有大廈仍非法接駁污水管到雨水渠、商舖非法倒水、公民意識不足等問題,為淨化海港水質,部份雨水渠末端增設旱季截流器,在旱天轉送渠水到污水處理廠。要根治雨水渠污染問題,仍需檢控違法者和加強公民教育。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