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理大生研「子彈」 助川民種木耳長青網文章

2018年05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5月08日 06:35
2018年05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依賴生產木耳的四川什邡市,經歷汶川大地震,農民生計大受影響,加上農民使用傳統土法生產,加劇環境污染等問題。理大一班師生親赴四川教育農民利用科技改善工序,研發「菌絲子彈」等新技術協助生產,此技術更獲大灣區科技園邀請繼續進行研究。
生產成本降八成
中國菇類生產量佔全球85%,其中四川什邡市是中國最大的木耳生產地,每年出產5萬公噸木耳,是當地農民主要收入來源。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系助理教授陳玉成指,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農民為求生計致力生產木耳,惟工序需燒煤,造成當地嚴重污染,理大團隊便組織農民改用天然氣,減少污染。
陳玉成指出,工序中農民亦會利用甲醛消毒,但長期接觸甲醛有機會致癌,一班師生就提出以酒精代替甲醛,以及研發「菌絲子彈」,即木耳的種子,植入培植包內,便可培植出木耳,減省工序所需的時間。
形狀像牙籤的木製「子彈」每粒成本5仙至1毫,能降低農民約三分之一的生產成本,現在已有10多個農戶試用。「子彈」亦適用於其他菇菌類的生產,大灣區的創新及科技園已邀請理大進行研究。
理大飛機工程系學生洪嘉謄指,他該組負責設計機器,協助農民篩選及運輸等工序,增加農民八成生產量,並大降八成成本。另外,會計系三年級生梁詠淇則負責改善銷售流程,游說農民將工序機械化及使用新技術。該系課程主任陳頌恩指出,每年均會帶隊到訪什邡市兩次,由學生們親自向當地農民介紹新技術,至今已有約400名學生參加,他們下月將再帶同改良版「子彈」、即食木耳等新技術到什邡。
■記者李詠希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