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What we are reading:以事實認清世界長青網文章

2018年05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5月06日 05:35
2018年05月06日 05: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蘋果日報】全球社經議題常會將各國分為兩類: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然而,世界大事往往不能簡單分類,更不應以故有觀念定型。試思考以下問題:全球極端貧窮人口在過去20年是倍增、不變,還是減半?
去年逝世的教育娛樂家Hans Rosling與兒子和媳婦合作撰寫新書《Factfulness》,讓讀者重新認識世界。他認為大眾每日均受制於媒體、偏見和教育影響,完全與近幾十年世界改變脫了節。不僅如此,人類善於「下結論」,且鮮會慎密思考,更加深這個問題。認知心理學家Steven Pinker也在其著作《Enlightenment Now》提出類似想法,指壞消息比好消息更易存取,使人類誤以為世界一日比一日差。要改變根深蒂固的知識和思想,了解數據、獨立思考是重新認識世界的最佳方法。
人類會依賴不同「捷徑」思考,以理解世界。從演化角度,這類快速思考方式令人類祖先快速判斷,在惡劣環境中求存。然而,現代人已鮮會面對即時威脅,反而多需宏觀理解世界,以獲長遠利益。捷徑思考令人容易誤中思考陷阱,其中一個問題是「直線思考」。Rosling曾向挪威教師和世界經濟論壇專家發問:21世紀末,全球0至14歲小孩數目增長會急升、直線發展,還是稍為放緩?答案是增長會放慢。教師只有9%答中,專家也只有26%,成績與黑猩猩的33%相近。
「理解世界不能沒有數字,更不能只以數字理解世界。」Rosling提及自己曾往莫桑比克行醫往事。當時他為一位入院小童提供簡單的餵食管和食物,但醫生同事認為他應提供更好治療,遂花半小時為小童打點滴。Rosling則認為這樣其實並非理性和理想的做法。
外人聽起來可能略欠人情味,但Rosling的想法其實有數據支持。利用當地兒童死亡率計算,他推算出駐診醫院其實只處理整個地區1.3%死亡個案。要減低當地死亡數字,單純憑感覺行事無益,宜退一步了解大局。他認為資源和時間均有限,所以較應將它們分配到社區醫療和疫苗預防工作,幫助從未有機會接受治療的98.7%兒童。社會上也有類似情況,媒體每每將注意力集中於個別案例,政府和社運人士又只相信自己理念,在無數據支持下,提出解決民生方法。最終資源錯配,受惠者變得更少,問題依舊存在。
然而,Rosling以數據說服大眾世界有改善的做法,卻惹來記者、社運人士及評論員的指斥,批評他是無視世界苦難的樂觀主義者。他坦言對評價感憤怒,並指自己是「可能主義者(Possibilist)」,目的不是要遮蓋世間醜惡,也非要誇大功績,而是利用「Factfulness」這套思考工具,抗衡失實世界觀。
社會不乏有志於改變世界的人才,但意念是一回事,要真正落手改變,還需了解事實,才能分清楚哪些政策有效、哪一些政策只是一廂情願。記着Rosling給予世人最後一課:別讓直覺和恐懼扭曲事實。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何敏輝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