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專」言中醫:手腳出疹小心手足口病長青網文章

2018年04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4月26日 07:57
2018年04月26日 07:57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近日有手足口病的患兒求診,家長都說學校的同學有相類症狀,部份家長將之與水痘、濕疹等疾病混淆。
手足口病常見於兒童,由病毒引起,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多見於夏秋季節,潛伏期約3至7天,發病前一至兩周多有與手足口病患者接觸史。病發初期可有類似感冒的症狀、發熱、咽痛、神疲,發熱後一至兩天後口腔、手掌、臀部處出現疱疹,多無痕癢感,亦有患者僅出現紅疹沒有發熱等症狀。病情約一周可自行痊癒,嚴重者可出現高熱不退,甚至因病毒引發的併發症危及生命。
中醫角度而言,本病的病因為時邪侵犯肺脾,外透肌表所致。小兒有「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故時邪疫毒由口鼻而入,鬱於肺脾,致肺脾失健,水濕內停,與毒相搏外發,則出於發熱及手、足、口和臀部疱疹。
手足口病與水痘的分別在於,水痘疱疹多見於軀幹及頭面,四肢較少,疱疹壁較薄,容易破潰結痂,而且在同一時間多存在丘疹、疱疹、結痂等多形皮損。
治療方面,若發熱程度較輕,或無發熱,伴見手足口病皮疹,疱疹內容物清稀,舌紅苔黃膩等表現則屬輕證,臨床上多用金銀花、黃芩、射干等藥物。若持續發熱、煩躁,手足口皮疹色澤紫暗,內容物渾濁,皮疹分佈稠密,則屬病情較重,需用梔子、黃連、石膏等藥物清熱解毒。家長需密切觀察患兒的精神狀況,必要時配合西藥治療。
要預防手足口病除了注意個人衞生和休息外,建議平日可用1:99的家用漂白水清潔家居及校舍,帶兒童到人多的高危地點應盡量佩戴口罩,經常接觸小朋友的成人亦應做好個人防護。
隔周四刊出
撰文: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教研中心黃藹筠醫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