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全球原材料價格屢創新高,食物生產商扭盡六壬控制成本,美國權威消費雜誌《消費者報告》發現,美國多間大型食品商,包括港人熟悉的卡夫、Haagen Dazs與Tropicana的產品,表面售價雖不變,但暗地裏減少分量,部分減幅達20%。專家批評生產商這種偷天換日的做法欺瞞消費者。
最新一期《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調查了多款受歡迎食物品牌的包裝與售價變化,發現他們「全都在玩縮小包裝的遊戲……從牙膏到吞拿魚、熱狗與洗手皂,大小公司縮減包裝分量與尺寸的做法已持續多時」。其中,雪糕商Haagen Dazs經典品脫裝雪糕已再不「名副其實」,原因是杯內雪糕分量,已由16安士減至14安士(美制1品脫等於16安士),減幅12.5%;亨氏(Heinz)食品旗下Classico牌的香蒜醬分量,由10安士減至8.1安士,減幅達19%。
加價恐趕客 包裝做手腳
《消費者報告》指出﹕「生產商偷偷改變產品分量而不調整售價,是因為當售價上升時,買家會找更便宜的替代品,其背後理論是消費者對價格變化的反應比包裝敏感。」該雜誌發現,生產商透過不同手法掩飾產品分量的變化,如把包裝盒底部製成凹口以減少容積,或攪打雪糕以混入空氣。
生產商對產品「縮水」各有解釋,Classico歸因燃料價格上漲;果汁生產商Tropicana解釋,美國重要水果產地佛州在上個冬天受寒流侵襲,導致香橙錄得20年內最差收成,公司被迫在加價與減少橙汁分量之間作「兩難選擇」;Haagen Dazs歸咎原料及生產設備成本上升。公司發言人說﹕「在過去數年內,乳品、鮮蛋與所有天然成分,如覆盆子與香草的成本平均上升了25%。」
生產商辯稱迫於無奈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公布,上月全球糧食價格指數創下歷來新高,由11月的206點,升至214.7點,超過2008年6月糧食危機時錄得的213.5點高位,該指數已是連續6月上漲,其中糖價指數從11月的373.4點升到398.4點新高,並已連續3年增長。兩種對全球食物安全至關重要的食糧中,小麥價格急漲,可幸大米價格仍相對平穩,與歷史高位尚有很大距離。FAO專家指當前情况「令人憂慮」,但強調兩年前糧食危機在多國引發的暴亂,未有重演迹象。
FAO去年底警告,除非全球糧食產量2011年「顯著」上升,否則糧價會續漲。FAO專家阿巴斯安(Abdolreza Abbassian)說﹕「若南美洲的農作物出現任何問題,糧價進一步上漲的空間會很大。」糧價上漲勢令全球各國今年入口糧食開支創新高,去年全球糧食入口費用逾1萬億美元,是歷來第2次錄得如此高的水平。
法新社/消費者報告/紐約每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