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What we are reading:真假科幻長青網文章

2017年12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2月17日 05:35
2017年12月17日 05: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蘋果日報】我常取笑姚太三十幾歲人才讀金庸,是香港人中的異類,但我只是五十步笑百步,枉我自命好看書,亦是四十幾歲才讀Isaac Asimov科幻作品。
真正的科幻小說,必定以科技發展對人的影響為中軸。像《星球大戰》這類故事,無論有多精采,都只是以未來世界包裝的典型英雄故事,若把時空換作中國的宋朝,Luke Skywalker就是段譽或虛竹,換成非洲大草原就是獅子王,所以不能算作科幻故事。Asimov寫的則是貨真價實的科幻小說,成名作《Foundation》於1940年代面世,故事設定正是現時當紅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
若你以為八十年前的「科幻」,今天讀來必然老套過時,就大錯特錯了。今天Amazon和Netflix憑大數據「預測」用戶喜好,已算頗了不起;試想像在幾千年後,電腦運算能力幾何級數進步,加上人類活動數據大量累積,預測能力會有幾強?本書主角、一位心理學家兼數學家,發明了「心理歷史學」,正是一種超強大數據系統,能分析及推算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系統預視銀河帝國會步入衰亡、分裂,文明、知識和科技會大倒退,進入一萬年的黑暗時代。主角同時計算出,假如能在帝國邊垂開拓一個小殖民地保存知識,作為日後帝國重生的種子,則有望把黑暗期縮短至一千年。
殖民地沒有任何天然資源,亦沒有軍隊,僅憑「食腦」輸出知識技術,發展成地區商業樞紐,及巧妙的外交手段,在狹縫中找生存空間,誘導虎視眈眈的強鄰打消吞併念頭,改為「長期利用,充分打算」。以上脈絡,認識香港歷史的人讀來特別有共鳴(儘管現實中的香港最終難逃遭帝國吞噬命運)!
Asimov明言有參考羅馬帝國似是順着不可逆轉歷史大潮,由大盛到衰亡的過程,以及後來憑伊斯蘭文明保存知識和科技的血脈,重新注入歐洲創造復興這段歷史。《Foundation》也涉及一個有趣的哲學問題:究竟人類歷史發展軌迹是否和科學一樣,遵從「心理歷史學」推演的定律?原來Asimov構思故事時,仍只是二十歲的學生,他從物理課得到靈感,幻想個人就像氣體粒子,縱使每個個體活動充滿不確定性,加起來的整體仍必然順從物理定律。書中多次重演的一幕是,故事人物自以為以自由意志行事,其實最終都走不出「心理歷史學」的預測,也甚有希臘悲劇的味道。因此亦有不少人認為,本書嚴格來說其實也不是科幻小說,而是用科幻包裝的歷史哲學寓言。
姚崢嶸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