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90後安老院新力軍:做保健員有意義長青網文章

2017年12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2月10日 20:45
2017年12月10日 20:4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安老業人手長期供不應求,加上不少人視安老業為厭惡性工作,工作性質與薪金不成正比,令人卻步,今年施政報告提出有可能引入外勞解燃眉之急。不過,26歲的陳卓文在不同行業打滾後毅然投身安老業,且從工作中獲得滿足感和使命感。他認為政府沒有剔除安老服務的負面標籤以吸引本地生力軍入行,引入外勞未能彌補安老業實際需要。
中五畢業的卓文曾任侍應、保安、文職,但最後留得住他的卻是安老院舍保健員,「本身冇乜人生目標,親友都同我講呢行係厭惡性,但我入行後覺得並非佢哋所講咁,我做落發現呢行好有意義」。卓文透過青年護理服務啟航加入安老業、完成公開大學健康學文憑並獲獎,獲聘用為信義會恩頤居保健員。
促培訓本地人才檢討待遇
「院舍工作好有滿足感,試過有認知障礙症嘅長者連親人都唔認得,但淨係認得我,建立好深厚嘅感情」。卓文指現時安老業的薪酬偏低及社會對行業嘅認知導致人手短缺,引入外勞前應先培訓本地人才及檢討待遇。,「社會以為只有厭惡性,其實當工作令到長者舒適安心,係好有使命感」。
據《香港人口推算2017-2066》,65歲或以上長者人口將會由2016年116萬上升至2066年259萬,但整體勞動人口則由2016年362萬下降至2066年313萬,面對勞動人口追不上人口老化,施政報告提出明年4月將資助院舍的個人照顧工作員和家務助理員薪酬調高兩個薪金點,如個人照顧工作員會由月薪15,845元調高至17,995元,私人院舍亦有望相應調高薪酬,如仍未能解決行業供不應求問題,政府將最快明年底引入外勞。
以往從事安老業大多是中年甚至逾60歲人士,但近年部份院舍開始聘用修畢相關課程的年輕人,恩頤居已有3名90後保健員,居於該院舍的75歲陳伯指年輕保健員為院舍帶來朝氣;院長吳志成稱行內青黃不接,但引入外勞只能解決短期人手問題,始終無法解決社會對安老業的負面觀念,而且外勞質素不穩定,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記者梁佩珊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