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健康
港聞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今年六十六歲的張恭勇,一晚咳嗽不止,求診私家醫生,但要待數月後公立醫院專科覆診,才發現是血壓藥副作用。為解決急症室迫爆,政府經常呼籲病人,到普通科門診或到私家診所求醫,但對身患多種長期病的長者來說,這些選擇是否解決到他們的需要?應是最熟悉病人的家庭醫生,為何始終未成為他們的選擇?
記者:鄺頌婷
攝影:伍嘉亮、邱仲權、陳海威
剪接:魏利民
今年急症室加價至一百八十元,但六十五歲長者求診比例不跌反升,達三成一。而面對身體突然出現不適,六十六歲的張恭勇(張借),知道自己病情不算緊急,沒去急症室,但普通科門診要預約不易,只剩下私家醫生可選。「你知我攞綜援啦,三百六十蚊好慘㗎嘛。」
張伯表示,私家醫生當時根據咳嗽病徵,開止咳藥,「又係唔好,都係咳。」結果是到三個月一次的專科覆診,順道告訴醫生咳嗽未癒,「佢已經知喎,話係咪高血壓藥呀,我話係呀。佢話,有副作用咳得好犀利㗎。」結果是他提出轉藥,才沒再咳嗽。
三個月一次的專科覆診,眾所周知公立醫院門診醫生診症時間極短,仔細解釋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隨便走入私家診所看病,醫生又未必熟悉病人狀況。病人由一位醫生長期持續照顧,不論遇到不適,或對身體狀況有疑問也找他的,其實應是「家庭醫生」。
「家庭醫學是全人治療,我們看的是整個人,不是疾病。」香港家庭醫學院副院長劉浩濂醫生表示,家庭醫生長期照顧同一病人,更熟悉他們的生活及健康。「特別是老人家患多種慢性疾病,覆診三四個專科,每一科的藥物,病人通常有很多疑問,家庭醫生就可以擔當協調角色。」
早在2005年,政府已經提出要推廣家庭醫生,在一些官方宣傳片亦常聽到「聯繫你的家庭醫生」,但成效到底如何?香港家庭醫學院院長陳銘偉指,現時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或普通科醫生,有七成於私人市場執業,只有三成於公立醫院的普通科門診,或家庭醫學專科門診工作。
「公營的醫生可能一天看五十,或八十個病人。很多時是長期病患,一次要處理三、四種疾病,隨時更多。只有六至八分鐘(看一個症)隨時不夠。」公立醫院的家庭醫生服務,每次亦非同一醫生診症,根本難以發揮家庭醫生的角色,提供長期持續全人的治療。
隨著普通科門診、專科門診亦供不應求,出現把病人從公營系統轉介至私人市場的做法,醫院管理局推出「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安排部份合資格長期病患,以公立醫院價錢到私家診所覆診,但截至今年十一月,計劃覆蓋的十六區,只有307位醫生參加計劃。
即使離開公營系統,轉向私人醫生,長期病長者需要的不止一個家庭醫生。陳醫生及劉醫生不約而同表示,不少長期病患需要護理及治療服務,「例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足部治療師,或者社區護士,但這些服務未必在(病人的)社區內有,我們現時盡量找一些私家服務,質素也參差。」
因為公立與私家的輔助或專職醫療服務,並不全部相通,家庭醫生無法直接將病人轉介至公立服務。「我們還是要病人回去再看政府醫生,重新輪候。有些病人會覺得,我不看他(公立醫生),隨時我要輪候兩、三年才有機會回去(公立醫院),寧可留下(公立醫院)。」
現時公立醫院服務輪候時間極長,病人等待期間,病情隨時有變。要是等到惡化才可入急症室,獲得醫護服務。
記者:鄺頌婷
攝影:伍嘉亮、邱仲權、陳海威
剪接:魏利民
今年急症室加價至一百八十元,但六十五歲長者求診比例不跌反升,達三成一。而面對身體突然出現不適,六十六歲的張恭勇(張借),知道自己病情不算緊急,沒去急症室,但普通科門診要預約不易,只剩下私家醫生可選。「你知我攞綜援啦,三百六十蚊好慘㗎嘛。」
張伯表示,私家醫生當時根據咳嗽病徵,開止咳藥,「又係唔好,都係咳。」結果是到三個月一次的專科覆診,順道告訴醫生咳嗽未癒,「佢已經知喎,話係咪高血壓藥呀,我話係呀。佢話,有副作用咳得好犀利㗎。」結果是他提出轉藥,才沒再咳嗽。
三個月一次的專科覆診,眾所周知公立醫院門診醫生診症時間極短,仔細解釋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隨便走入私家診所看病,醫生又未必熟悉病人狀況。病人由一位醫生長期持續照顧,不論遇到不適,或對身體狀況有疑問也找他的,其實應是「家庭醫生」。
「家庭醫學是全人治療,我們看的是整個人,不是疾病。」香港家庭醫學院副院長劉浩濂醫生表示,家庭醫生長期照顧同一病人,更熟悉他們的生活及健康。「特別是老人家患多種慢性疾病,覆診三四個專科,每一科的藥物,病人通常有很多疑問,家庭醫生就可以擔當協調角色。」
早在2005年,政府已經提出要推廣家庭醫生,在一些官方宣傳片亦常聽到「聯繫你的家庭醫生」,但成效到底如何?香港家庭醫學院院長陳銘偉指,現時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或普通科醫生,有七成於私人市場執業,只有三成於公立醫院的普通科門診,或家庭醫學專科門診工作。
「公營的醫生可能一天看五十,或八十個病人。很多時是長期病患,一次要處理三、四種疾病,隨時更多。只有六至八分鐘(看一個症)隨時不夠。」公立醫院的家庭醫生服務,每次亦非同一醫生診症,根本難以發揮家庭醫生的角色,提供長期持續全人的治療。
隨著普通科門診、專科門診亦供不應求,出現把病人從公營系統轉介至私人市場的做法,醫院管理局推出「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安排部份合資格長期病患,以公立醫院價錢到私家診所覆診,但截至今年十一月,計劃覆蓋的十六區,只有307位醫生參加計劃。
即使離開公營系統,轉向私人醫生,長期病長者需要的不止一個家庭醫生。陳醫生及劉醫生不約而同表示,不少長期病患需要護理及治療服務,「例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足部治療師,或者社區護士,但這些服務未必在(病人的)社區內有,我們現時盡量找一些私家服務,質素也參差。」
因為公立與私家的輔助或專職醫療服務,並不全部相通,家庭醫生無法直接將病人轉介至公立服務。「我們還是要病人回去再看政府醫生,重新輪候。有些病人會覺得,我不看他(公立醫生),隨時我要輪候兩、三年才有機會回去(公立醫院),寧可留下(公立醫院)。」
現時公立醫院服務輪候時間極長,病人等待期間,病情隨時有變。要是等到惡化才可入急症室,獲得醫護服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