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環團「識揀海鮮」聯同亞洲環境保育研究機構「ADMCF」於去年12月至今年6月進行一項香港街市珊瑚魚調查,選擇2013年曾經被其他同類研究抽樣調查的大埔街市及荃灣楊屋道街市,統計魚類品種,結果發現沙巴龍躉是最普遍的魚類,以楊屋道街市為例,統計到的5萬多條魚中,逾1萬條是沙巴龍躉。然而Bloom Association海洋保育項目經理佘國豪指出,沙巴龍躉是人工繁殖品種,由龍躉及老虎斑交配而成,兩者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中列為易危(Vulnerable,中期內有較高可能絕種)及受絕種威脅(Near Threatened)。而街市調查發現,兩個街市共有少於5%即17個物種,在IUCN中被列為受絕種威脅,當中5種是易危,包括東星斑、老鼠斑、泥斑、龍躉及皇帝星斑,2個物種石斑與蘇眉更屬瀕危水平,即其野生品種在不久將來有較高機會滅絕。
團體指,香港人每年平均消耗65.5公斤海鮮,是東南亞及全球人均消耗量十大地區之一,隨住本港及鄰近水域過度捕撈,漁業資源幾近耗盡,故海鮮依賴外地入口,然而本港80%的活石斑魚包括未成熟的幼魚仍在街市出售,團體呼籲消費者要識揀環保海鮮食用以保護海洋生態,又計劃明年第一季推出指南,將世界自然基金會及IUCN的瀕危物種名錄收納,圖文並茂介紹魚類的特徵,以免消費者被錯誤的魚類標籤誤導。
團體指,香港人每年平均消耗65.5公斤海鮮,是東南亞及全球人均消耗量十大地區之一,隨住本港及鄰近水域過度捕撈,漁業資源幾近耗盡,故海鮮依賴外地入口,然而本港80%的活石斑魚包括未成熟的幼魚仍在街市出售,團體呼籲消費者要識揀環保海鮮食用以保護海洋生態,又計劃明年第一季推出指南,將世界自然基金會及IUCN的瀕危物種名錄收納,圖文並茂介紹魚類的特徵,以免消費者被錯誤的魚類標籤誤導。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