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扮工男女】創新護老院有幾high tech?想後生入行靠改職位名!長青網文章

2017年12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2月02日 04:35
2017年12月02日 04: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本港面對人口老化,安老服務長期缺人,政府表明遲早輸入外勞。3年前,護養院院長黃凱欣跟同事實行革新,把院舍照顧員易名「健康護理主任」,向年輕人招手;又引入站立護理床、天花吊機甚至電動平衡車等新科技,減少員工體力勞損。她是非政府機構的護養院院長,社工出身,秉持公平公義,也追求創新求變,「如果冇新諗法,仍然係會唔夠人」。
記者王家文
黃凱欣(Jay)跟同事滿腦大計,這天的工作會議檢討招聘人手成效。社工Fiona建議讓健康護理主任多參與護士的工作,並跟進長者個案,「多元化啲,對佢哋嘅工作體驗同內容會再闊啲」。Jay提出以小組形式照顧,放權讓前線員工規劃長者的起居生活,護士長Elaine認為是好嘗試,但要增加人手配合,「讓佢哋安心試行新模式」。
現時本港65歲以上人口約107萬,政府統計處推算,50年後會增至259萬,上升1.4倍;85歲以上人口更由17.3萬增至77萬,增加3.4倍。惟安老服務業一直面對人手不足,最低工資實施後尤甚,最新調查顯示,目前業界空缺率達18%,平均10個煲只得8個蓋。
Jay是聖雅各福群會雅明灣畔護養院院長,院舍同樣缺人,3年前在機構支持下進行革新,第一步是易名。她說,坊間普遍認為院舍照顧員都是中年婦女的工作,要吸引年輕人入行,就要有活力的名稱,「讓佢哋覺得工作內容多樣化」。綜合各方意見,最終易名「健康護理主任」,主任的職銜也有鼓勵作用,「鼓勵佢哋再進修,可以揀選讀護士或社工課程」。
易名敲定後,Jay到大專院校演講、招生,又跟同事解釋因由,「請一班年輕人返嚟,係一同工作,唔係取代佢哋」;還要召開家屬會議,講解理念。健康護理主任首年負責照顧和護理工作,採用師徒制,由資深院舍照顧員傳授經驗;第二年則跟隨護士學習,協助洗傷口、鼻胃管餵飼及檢查生命表徵等工作。
「其實係三贏,年輕人有工作,院舍可替補人手,老人家多咗年輕人陪伴都好開心。」Jay說,變革至今,聘請了36名年輕人,當中7人仍留在該院工作,其餘則修讀護士或社工課程,或轉職醫院任職。她不覺可惜,反認為是示範作用,「係好好一個樣辦,入咗行後,真係考到護士或社工,讓師弟師妹覺得係有出路」。
23歲彭朗程(Billy)是其中一名「樣辦」,現就讀登記護士課程,也是兼職健康護理主任。他說兩年前入行時,家人總會問,「有冇諗住讀落去、有冇諗過再晉升」。那時他給自己3年時間,「如果3年後冇嘢讀就轉行」,去年終獲院校取錄,明年畢業,計劃再報讀註冊護士。他認為,在院舍邊學邊做,掌握工作節奏和模式,實習時更易上手,「做過呢行係有優勢」。
引入科技是變革另一步。Jay說,部份長者行動不便,上落床需人扶抱,每天便要5、6次。近年院舍添置了天花及活動吊機、電動站立護理床等,協助前線員工及便利長者,「有時人力扶抱未必做到,就用儀器,減少同事受傷同勞損」。最近院舍更試行以小型電動平衡車代步,讓晚間護士巡房,「減省步行次數,亦可以快啲巡房」。
Jay是社工出身,秉持公平公義以外,她和其他同事一樣也力求創新,在求變過程中解決問題,「如果冇新諗法,仍然係會唔夠人」。當變革還在進行中,政府表明輸入外勞是「遲早問題」,但她仍堅持兩條腿走,繼續栽培年輕人和促進婦女就業,「因為長遠對社會發展都好緊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